1. 烏龍茶按香型主要劃分為
烏龍茶,亦稱青茶。屬半發(fā)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具有鮮明特色。經(jīng)過殺青、萎凋、搖青、半發(fā)酵、烘焙等工序制作而成。主要有閩北烏龍(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等品種。
烏龍茶有很多香型,包括木香、果香、蜜香、嫩葉的清爽型香氣、鈴蘭的清爽性花香、薔薇的溫暖性花香、茉莉甜濃性花香等。其中以花香突出為其特點,又以清高馥郁而有特殊的花香或花蜜香為上品。茶種不同,香型也不一樣,而且各香型皆有較為突出的芳香物質(zhì)成份。
2. 烏龍茶按香型主要劃分為什么
鐵觀音,大紅袍等都屬于烏龍茶,現(xiàn)在有各種口感的烏龍茶,如茉莉香型,有桂花香型,只要品質(zhì)過關(guān),口感是很好的。
3. 烏龍茶的典型香氣成分是以下哪種
焙火,也有稱“烘焙”、“吃火”、“燉火”,是烏龍茶加工過程中較為特殊的干燥方法,工藝特點是烘干的時間長。焙火的目的除去除多余的水分,利于貯藏之外,主要目的是通過低溫慢焙形成烏龍茶特殊的香氣。用焙火技術(shù)干燥生產(chǎn)最為典型的產(chǎn)品是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的烘焙特點是“高溫水焙”和“文火慢烤”。高溫水焙也是我們常說的初烘,與其他茶的加工接近。初烘后,當(dāng)茶葉在制品含水量達20%左右時,篩去碎末,簸去黃片,揀去梗樸,攤晾6~10小時。然后進行復(fù)焙(火),采用低溫慢烤的干燥形式,溫度控制在80~90℃,時間1~2小時,烘至足干含水量為7%~8%。冷卻,整理后繼續(xù)烘焙,稱“吃火或燉火”,溫度控制在70~90℃,時間2~4小時,“吃火”后趁熱裝箱,從而形成武夷巖茶特有的“巖火香”。
4. 烏龍茶按什么分類
有哪些茶屬于烏龍茶,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烏龍茶。烏龍茶是非常特別的一大類茶,定義它屬于半發(fā)酵茶。半發(fā)酵指的是烏龍茶多酚氧化度在20-70%,可以理解為發(fā)酵度在綠茶和紅茶之間,特點之一即輕重發(fā)酵跨度很大。輕發(fā)酵類的烏龍茶,幾乎跟有些綠茶快一樣了(一般綠茶小于10%,某些定義綠茶,如黃茶等在10-25%);重發(fā)酵類的烏龍茶又向紅茶(70-75%)靠近。
烏龍茶的品種很多,單是武夷巖茶,歷史上就有300個以上品種,現(xiàn)在也有幾十個品種。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極品,其中以大巖為最,今天所說的三坑兩澗產(chǎn)的正巖茶,又是極品中的極品。
武夷巖茶分類就比較復(fù)雜,除了水仙、肉桂等主產(chǎn)品種,還有大紅袍、鐵羅漢、半天幺、水金龜,白雞冠等四大名叢、五大名叢、十大名叢等,還有佛手、雀舌、等奇種,以及太陽、太陰、太極等一些小品種好巖茶。
武夷山雖然屬于閩北地區(qū),但武夷巖茶明清以來卻是閩南人種、閩南人做、閩南人賣、閩南人喝:抗戰(zhàn)時期武夷山巖茶山場主多是閩南茶商。明清到民國,閩南漳州地區(qū)一直是大陸烏龍茶消費第一大市場。這是烏龍茶的又一個特別之處。
烏龍茶現(xiàn)在一般按茶區(qū)分大類,從北到南依次有閩北烏龍、閩南烏龍、潮州水仙(烏龍)、臺灣烏龍。只要知道烏龍茶另一個特點,比較容易把復(fù)雜的分類搞清楚,但凡閩南民系及他們影響的地域,都是流行烏龍茶,或者說閩南話、潮州話、莆田話、客家話以及廣府話等閩南、粵東、臺灣和東南亞一些地方,都是烏龍茶。
5. 烏龍茶按香型主要劃分為哪幾種
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烏龍茶即青茶,屬于半發(fā)酵茶類,是采摘質(zhì)地稍成熟的鮮葉,經(jīng)過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制成的茶,具有茶條卷曲、肥壯圓結(jié)、沉重勻整、色澤砂綠的特點。烏龍茶沖泡后湯色金黃或紅艷、清澈明亮、葉底肥厚柔軟、香氣馥郁濃烈、口感鮮爽滑潤,滋味濃醇甘甜,細細回味可以讓人產(chǎn)生回甘生津之感,能夠起到緩解口渴的效果。烏龍茶可以說是所有茶類中香氣最為高揚的茶,沖泡后能夠聞到豐富高揚的香氣,并且烏龍茶香型豐富,有花香、果香、花果香、肉桂香、蜜香、奶香等香型,讓人聞之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