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茶的由來茶馬古道
普洱茶產(chǎn)于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qū),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捌斩睘楣嵴Z,“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產(chǎn)于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qū),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chǎn)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并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2. 云南茶馬古道的茶是什么茶
“八馬”之名來源于茶、馬之間悠久的歷史淵源:
茶馬司:我國自唐代起,就建立了茶馬司,成為管理茶馬交易、執(zhí)行以茶治邊政策的政府機構……
茶馬道:殘存至今的云南普洱茶馬古道……
茶葉之路:海上、陸上絲綢之路,運輸量最多的就是絲綢和茶葉,它實際上就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海上、陸上“茶葉之路”,這條道上至今仍不時在人們耳邊響起遠古那揮之不去的運輸馬隊的鈴鐺聲……
茶、馬自古相連,相互交融,互為載體,相互交流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千古悠久的茶葉文明,就是茶、馬緊密相連,共同載入史冊的人類歷史文明進程。
以“八馬”作為品牌命名,充分體現(xiàn)了茶葉的悠久歷史和文明的豐厚內涵,并進一步成為八馬近百年制茶歷史的、有力的闡釋支撐……
3. 普洱是茶馬古道的起點嗎
普洱市的一區(qū)是翠云行政區(qū),普洱市的九縣是,寧洱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自治縣,鎮(zhèn)沅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九縣共有46種民族,普洱市也是茶馬古道途徑之一。
4. 普洱茶馬古道歷史文化
茶馬在城,全稱云南普洱茶馬古城旅游小鎮(zhèn),再現(xiàn)茶馬古道鼎盛時期沿線域鎮(zhèn)商賈云集的熱鬧和繁榮,以茶馬古文化為背景,打造的一座集旅游觀光,商業(yè)地產(chǎn),購物休閑為一體的旅游小鎮(zhèn)。
走入茶馬古城,股清新?lián)涿娑鴣恚前凑罩袊鴤鹘y(tǒng)古典園林風格打造,游客恍惚有穿越千年古茶馬文化之感覺。
5. 茶馬古道中的普洱
普洱市茶馬古道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最高4600米。普洱市是“茶之源,道之始”,是茶馬古道的源頭。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唐宋時期,隨著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的興起,特別是在茶馬貿易政策的推動下,普洱茶對外銷售量逐漸增大,物資交換與對外交往擴大,步驛道路已具雛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普洱市內茶馬古道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的有177千米,茶馬古道遺址主要文物140余段(處)。
6. 茶馬古道茶的來源
商茶、官茶、私茶。
最初茶馬貿易為單一性的,而到了后期,類型增多,明朝的茶馬互市貿易類型有民營的、政府官方的,甚至還一度出現(xiàn)了走私貿易。
商茶:明代茶法之一,即由國家發(fā)給茶引,令商賈至產(chǎn)茶地自買茶葉。
官茶:由官府生產(chǎn)經(jīng)銷或向官府納稅后銷售的茶均稱官茶。
私茶:指非官有或違禁販賣的茶葉。
7. 普洱茶茶馬古道的傳說
1987年7月,云南大學的年輕教師木霽弘和他的大學同學徐涌濤一起到金沙江邊考察方言,在和當?shù)厝说牧奶熘?,聽其中一個人說他曾趕馬到過印度。他們決定親眼看一看這條路。
在當?shù)厝说膸ьI下,他們來到塔城一條石板鋪就的道路上。這條小道僅有一尺多寬,據(jù)說順著這條古路可以從維西走到德欽,再從德欽進入西藏,然后到達印度。但當時他們不太相信,這條不起眼的小路怎么能通向遙遠的印度呢?
后來,他們來到一個叫塔村的地方,那里的歷史遺跡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古道的問題。在唐代,吐蕃和南詔的軍隊曾在塔村進行過幾次大的戰(zhàn)爭,貞元十年(794年)正月至三月,南詔不失時機地突襲了神川鐵橋,摧毀了吐蕃在神川的大小堡壘,迫使吐蕃勢力退出南詔,守居在神川以北,也就是今云南迪慶州中甸、德欽及川滇邊界一帶。戰(zhàn)爭結束后,南詔和唐朝軍隊把鐵橋熔化,鑄成了一個鐵柱以表奇功。
木霽弘他們看到這些歷史遺跡時,產(chǎn)生了一個又一個疑問: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爭必然會耗費大量的兵力,那些參戰(zhàn)的士兵是怎樣到達這里的呢?是不是真有一條神秘的古老通道?
木霽弘想到了傳說中的“南方絲綢之路”:公元前138 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大月氏,在大夏(就是現(xiàn)在的阿富汗一帶)見到了筇竹及木棉布,經(jīng)詢問得知,西亞有一條商路經(jīng)身毒(印度)通往云南和四川。張騫被囚十年之后,回到漢朝,向漢武帝稟報了西域諸國的各種情況,并告訴他,漢域版圖中的云南及四川同印度、波斯有著商貿往來。
張騫推測的這條蜀身毒道(云南、四川通往印度的古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一些學者稱作“南方絲綢之路”。但木霽弘和徐涌濤認為,絲綢并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大西南同外界商品交易的主體。然而,在西南地區(qū),什么才是這條古道主要的貿易商品呢?
木霽弘在采訪當?shù)氐囊粋€叫松秀清的老人時了解到,中甸現(xiàn)在還流傳著茶會的古老習俗。茶會就是一個以茶為媒,男女青年一塊唱歌跳舞的聚會?!凹热划敃r是拉茶趕馬的,我們能不能叫茶馬之道?”
通過對一些史料的研究,他們認定,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一個專門進行茶葉販運的貿易通道,而他們所見過的小道正是這條通道的一部分。隨后在《中甸歷史資料匯編》一書的序言里,他們第一次提出了“茶馬之道”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
1990年7月,木霽弘、陳保亞、徐涌濤、王曉松、李林、李旭六個年輕人,拿著從中甸縣志辦申請來的6000元經(jīng)費,帶著一隊馬幫,牽著獵狗,從云南中甸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東橫穿橫斷山到四川康定,最后回到中甸。他們要印證茶馬之道的真實存在,并在沿途進行一些學術考察。
他們這次行程經(jīng)受了各種意想不到的考驗,隨時都要面對死亡的危險,深山的洞穴中,陡峭的巖石下,一堆堆白骨,提醒著他們行走此路的艱難。最后,他們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步行兩千多公里,翻越幾十座47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數(shù)十條激流險灘,對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語言文化作了系統(tǒng)的考察,收集記錄了近百萬字的資料,拍下了三千多張紀實照片,錄下上百盤民間故事和音樂磁帶,采集了上千個實物標本。
考察結束后,他們六人合著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書,該書首次正式提出了“茶馬古道”的命題,引起海內外學術界重視,并有很多人加入了研究行列。中國古代“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之說逐漸被人們所認可。
他們把亞洲大陸上這條龐大的、以茶葉為紐帶的古道網(wǎng)絡命名為茶馬古道,而他們則被人稱作“茶馬古道六君子”。
考察的學術成果獲得了云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張文勛的首肯,六人聯(lián)名的文章《“茶馬古道”文化論》其后被收錄在張文勛主編的《文化?歷史?民俗——中國西南邊疆民族文化論集》(該書編輯時間是1991年,出版時間為1993年。),這是“茶馬古道”首次公開出現(xiàn),其后,云南大學中文系教師陳保亞的《論茶馬的歷史地位》發(fā)表在1992年第1期《思想戰(zhàn)線》;同期時間,幾經(jīng)波折,忠實記錄此次考察經(jīng)歷和研究成果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書由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在這本書中,“六君子”以他們的所見所聞,將沿途2000多公里的種種“神奇與獨特文化”以生動翔實的筆墨描述出來。最主要的是,“六君子”在緊緊抓住滇、藏、川這個多民族、多文化交匯之地的歷史和文化特征,尤其是根據(jù)曾經(jīng)活躍在這一帶的“馬幫”,重申了“茶馬古道”這一概念。
當時無論在史學界、民族學界,抑或是考古學、民俗學、藏學學界,“茶馬古道”這一概念都是第一次出現(xiàn)并得到系統(tǒng)的論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在對中國對外交流的五條線路做了明確劃分的基礎上,將他們親自考察的滇、藏、川“茶馬古道”與大眾之前熟知的“南方絲綢之路”作了明確的區(qū)分,自此,“茶馬古道”成為研究中國西部重要的研究模式,為滇川藏后續(xù)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覺。四川學者劉弘發(fā)現(xiàn),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在中國西南區(qū)域,以“茶馬古道”為主體的研究,全面超過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體的研究。
但因受前期“南方絲綢之路”熱的影響,“茶馬古道”概念產(chǎn)生后的前十年影響并不大,只是在小范圍的學者間作為學術概念流傳,并沒有引起大眾的關注。
2000年后,隨著影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媒介的介入,加上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物資——普洱茶的熱銷,尤其是旅游業(yè)以“茶馬古道”為主題的旅游的推出,它才逐漸深入千家萬戶,并最終成為一個云南乃至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符號資源。
2001年,木霽弘出版了《茶馬古道考察紀事》一書,將茶馬古道定位為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遷徙走廊、宗教傳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并明確指出“南方絲綢之路”不適合于作為研究滇川藏區(qū)域的視覺,第一次為“茶馬古道”正名。
8. 為什么茶馬古道起源于普洱
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于唐代,由陜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第一條是陜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并換回馬匹的主道。第二條是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陜西人開辟的;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
9. 普洱茶馬古道的歷史
是茶馬古道不是茶馬古長城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qū),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fā)不盡的文化遺產(chǎn)。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chǎn)區(qū)思茅、普洱,中間經(jīng)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qū)、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qū)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yōu)勢的貨物產(chǎn)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 茶馬古道地圖歷史。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wǎng)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tǒng)。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據(jù)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fā)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jīng)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