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茶道大師
雖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產茶葉,也有飲茶的傳統(tǒng),但最初都源自于中國。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茶葉伴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對于茶文化的起源問題,各家說法不一。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不僅系統(tǒng)地總結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經(jīng)驗,而且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
中國古代人工植茶始于何時,曾經(jīng)眾說紛紜。陸羽《茶經(jīng)》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民間也有傳說,認為是上古神農氏遍嘗百草時發(fā)現(xiàn)了茶葉。事實上,茶葉起源不會如此之早。《華陽國志·巴志》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經(jīng)將茶作為貢品進獻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由此可見,茶葉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西漢王褒(生卒年代不詳)《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文字,這里所說的“荼”就是“茶”,西漢初期馬王堆漢墓中也發(fā)現(xiàn)了用于隨葬的茶葉。這些都說明,至遲在西漢時期,茶葉就已經(jīng)較為普及,并已逐漸自巴蜀向東部傳播。
至于“茶”的名字的來源,也和神農氏有關。傳說神農氏長著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但凡吃進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于身體的利弊,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后,看見這種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處,把腸胃擦洗得干干凈凈。于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擦”,后來就慢慢演變成現(xiàn)在的“茶”。
古人賦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義,其中有兩種解字說法流傳最廣:第一種,以“茶”字象征長壽?!安琛弊值牟葑诸^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因此,古代文人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第二種,以“茶”字倡導回歸自然?!安琛弊挚煞譃椴葑诸^以及“人”和“木”三個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為茶,愛茶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同時也有倡導人們回歸自然的意味。
在茶葉傳播和流行過程中,佛教禪宗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5世紀時,禪宗祖師達摩來到中國,從此佛教禪宗在中國逐漸興起。禪宗修行時要求靜坐參禪,經(jīng)常為了修行而徹夜不寐。因為晚間不食不睡,故而能提神醒腦的茶葉就大受歡迎。茶葉首先在中原地區(qū)的僧人間流行開來,此后,隨著佛教的傳播,飲茶習俗亦自佛門傳入世間。唐代時,飲茶習俗已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貴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將飲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
2. 中國茶道名人
2000多年前,他發(fā)現(xiàn)一種植物,并用它治好了母親的病,他在蒙頂山手植七株茶樹,成為種茶第一人。
2000多年間,一株株茶樹在雅安大地上生根發(fā)芽,一片片茶葉也一度成為皇家的貢品。傳承著2000多年的茶文化歷史,雅安的茶已名揚四海,茶樹也成為當?shù)夭柁r的“搖錢樹”。
這個種茶人就是吳理真。在雅安乃至四川歷史文化名人中,“茶祖”吳理真也是赫赫有名,因為他以茶造福了后代萬家,直至現(xiàn)在。人間四月天,飲茶正當時。3月27日,第十六屆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jié)如期舉行。當日是一年一度的茶文化旅游節(jié),也是采制蒙頂山茶和祭拜茶祖吳理真的日子。
3. 中國古代茶道大師是誰
茶祖:吳理真,人工栽培始于西漢。
吳理真,西漢嚴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區(qū))人,號甘露道人,道家學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頂山各觀院。吳理真被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有明確文字記載最早的種茶人,被稱為蒙頂山茶祖、茶道大師。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吳理真為“甘露普惠妙濟大師”,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為“皇茶園”。因此,吳理真也被稱作“甘露大師”。
4. 中國茶道之父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武夷巖茶(大紅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你知道嗎?只有確定了傳承人,才能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所以,如果問你武夷巖茶十大傳承人是誰,你知道幾位呢?不過不知道也沒關系,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武夷巖茶傳承人名單。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名單,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發(fā)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共有6位。
武夷巖茶第一批傳承人
1、葉啟桐
武夷山的高級評茶師,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這一規(guī)范從色香味去分析,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諸多實物標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
2、陳德華
拼配大紅袍之父,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余年,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憑借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組織科研組,用肉桂、水仙等優(yōu)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紅袍上市,15克煙盒式包裝的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
3、蘇炳溪
年齡最大的傳承者,建國初,馬頭、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廠拼為一個初級社。那年頭春蘇炳溪被委以五廠巡視員,總管巖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輪流到各廠察看?,F(xiàn)在與兒子蘇德發(fā)辦“大坑口茶廠”。蘇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巖茶制作傳承人之一。
4、劉鋒
十七歲從事茶業(yè),在鄉(xiāng)鎮(zhèn)茶葉站工作過十多年,89年調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為市茶科所副所長。1988年開始,劉峰致力于發(fā)掘巖茶歷史名叢“金佛茶”,經(jīng)過數(shù)年艱苦努力,終于取得成功,注冊了“永樂金佛茶”商標。
5、劉國英
1987年從福建農林大茶學系畢業(yè),分配到武夷鎮(zhèn)九龍山茶場。說是鎮(zhèn)辦茶場,其實只有一片荒坡,幾間干打壘土屋。他發(fā)現(xiàn),九龍山毛茶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搖青上。他從規(guī)范使用綜合搖青機,提高搖青工藝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從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質量評選中,連續(xù)三年獲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優(yōu)異成績。97年起,他創(chuàng)辦了“巖上茶科所”。
6、劉寶順
畢業(yè)后,劉寶順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負責武夷名叢的選育工作。十分重視武夷巖茶傳統(tǒng)工藝技能的傳承,1991年,劉寶順籌備辦起自己的茶廠,創(chuàng)辦了幔亭巖茶研究所。
7、王順明
1974年起于茶廠工作,從事茶葉栽培、制作、審評30余年,長期從事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創(chuàng)辦有武夷山琪明茶葉科學研究所。
8、黃圣亮
祖上世代經(jīng)營巖茶,1982年父親黃賢義種植了幾畝茶地,還把祖上的茶廠老字號重新亮了出來。爺爺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師”黃瑞喜,父親黃賢義,叔黃賢庚歸納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類茶藝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輩茶人。黃圣亮是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廠可以看到很多澤道的題字,現(xiàn)家中創(chuàng)辦“瑞泉”茶廠,與父兄生產、制作、營銷武夷巖茶。
9、吳宗燕
隨父長期從事生產、制作、營銷武夷巖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種茶、制茶為生。傳到他祖父一輩,已在天心村好幾個山頭擁有茶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宗燕本人承辦了天心村村辦企業(yè)——天心茶廠,1992年他創(chuàng)辦了北巖巖茶精制廠,現(xiàn)在屬武夷巖茶的生產大戶。
10、游玉瓊
她從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種茶。1985年,從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葉精制廠技術員起步,發(fā)展成為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及福建省農牧業(yè)產業(yè)化龍頭的企業(yè)總經(jīng)理。永生茶廠的前身,是集體性質的九曲精制茶廠。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瓊父親游永生,押上全部家產,大膽攬下了這個小廠。為了重開局面,改名永生茶廠。
5. 中國茶道大師都有誰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名單,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發(fā)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共有6位。
武夷巖茶第一批傳承人
1、葉啟桐
武夷山的高級評茶師,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這一規(guī)范從色香味去分析,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諸多實物標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
2、陳德華
拼配大紅袍之父,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余年,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憑借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組織科研組,用肉桂、水仙等優(yōu)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紅袍上市,15克煙盒式包裝的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
3、蘇炳溪
年齡最大的傳承者,建國初,馬頭、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廠拼為一個初級社。那年頭春蘇炳溪被委以五廠巡視員,總管巖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輪流到各廠察看?,F(xiàn)在與兒子蘇德發(fā)辦“大坑口茶廠”。蘇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巖茶制作傳承人之一。
4、劉鋒
十七歲從事茶業(yè),在鄉(xiāng)鎮(zhèn)茶葉站工作過十多年,89年調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為市茶科所副所長。1988年開始,劉峰致力于發(fā)掘巖茶歷史名叢“金佛茶”,經(jīng)過數(shù)年艱苦努力,終于取得成功,注冊了“永樂金佛茶”商標。
5、劉國英
1987年從福建農林大茶學系畢業(yè),分配到武夷鎮(zhèn)九龍山茶場。說是鎮(zhèn)辦茶場,其實只有一片荒坡,幾間干打壘土屋。他發(fā)現(xiàn),九龍山毛茶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搖青上。他從規(guī)范使用綜合搖青機,提高搖青工藝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從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質量評選中,連續(xù)三年獲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優(yōu)異成績。97年起,他創(chuàng)辦了“巖上茶科所”。
6、劉寶順
畢業(yè)后,劉寶順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負責武夷名叢的選育工作。十分重視武夷巖茶傳統(tǒng)工藝技能的傳承,1991年,劉寶順籌備辦起自己的茶廠,創(chuàng)辦了幔亭巖茶研究所。
7、王順明
1974年起于茶廠工作,從事茶葉栽培、制作、審評30余年,長期從事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創(chuàng)辦有武夷山琪明茶葉科學研究所。
8、黃圣亮
祖上世代經(jīng)營巖茶,1982年父親黃賢義種植了幾畝茶地,還把祖上的茶廠老字號重新亮了出來。爺爺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師”黃瑞喜,父親黃賢義,叔黃賢庚歸納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類茶藝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輩茶人。黃圣亮是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廠可以看到很多澤道的題字,現(xiàn)家中創(chuàng)辦“瑞泉”茶廠,與父兄生產、制作、營銷武夷巖茶。
9、吳宗燕
隨父長期從事生產、制作、營銷武夷巖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種茶、制茶為生。傳到他祖父一輩,已在天心村好幾個山頭擁有茶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宗燕本人承辦了天心村村辦企業(yè)——天心茶廠,1992年他創(chuàng)辦了北巖巖茶精制廠,現(xiàn)在屬武夷巖茶的生產大戶。
10、游玉瓊
她從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種茶。1985年,從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葉精制廠技術員起步,發(fā)展成為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及福建省農牧業(yè)產業(yè)化龍頭的企業(yè)總經(jīng)理。永生茶廠的前身,是集體性質的九曲精制茶廠。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瓊父親游永生,押上全部家產,大膽攬下了這個小廠。為了重開局面,改名永生茶廠。
11、王國興
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長、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農業(yè)學校茶葉專業(yè),1985年,王國興畢業(yè)回鄉(xiāng)被分配到崇安縣武夷茶葉站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收購天心巖茶村、黃柏、柞洋一片的巖茶、半巖茶毛茶。那個年代,茶葉統(tǒng)購統(tǒng)銷,王國興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實,在工作中,增長了豐富的武夷巖茶的審評知識與審評經(jīng)驗。
12、陳孝文
出生于茶葉世家,是12位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位?,F(xiàn)與父陳墩水共同經(jīng)營“慧苑茶葉科學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輕一代(80后)中極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還是慧苑巖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巖茶第二批傳承人
1、劉安興
武夷山香江茶業(yè)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從事公司的茶葉管理、生產制作及茶葉審評工作。參與武夷山的名樅保護工作,目前內鬼洞品種保護區(qū)已經(jīng)成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優(yōu)良茶樹品種基因庫。在武夷山巖茶廠推廣手工融合機器做青工藝,提升武夷巖茶生產效率和品質;對武夷巖茶的審評經(jīng)驗進行歸納,形成一套審評體系,在武夷山茶廠進行推廣。參與《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福建省地方標準起草,承擔首屆海峽烏龍茶技藝交流大會審評工作。
2、蘇德發(fā)
從事武夷巖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黨支部書記。作為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的蘇德發(fā)是首批傳承人蘇炳溪的兒子,“一門父子兩傳人”說的正是這兩位。
3、周啟富
50多歲的周啟富在傳承人里面年紀并不算大,但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長一些。這和他常年從事戶外重體力活的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周啟富說自己是從茶山管理開始接觸武夷巖茶的,“剛開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術人員講解,也就從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p>
“茶園管理和茶園生態(tài)也應該是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一部分?!标P于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要點,周啟富的想法有些獨到,“這和巖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樣重要,沒有好的茶園就沒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沒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著斤兩份量?!?/p>
4、占仕權
從事武夷巖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開始跟著寶順師父(劉寶順,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做茶,這么多年師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但講起自己的師父,占仕權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祖輩們傳下來的手藝,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們花時間、花心思去學去琢磨?!标P于武夷巖茶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占仕權說,“做茶這個手藝處處都是技術。不要說管理茶山、初制、精制這些,就只茶青進桶、搬茶葉,甚至連怎么掃茶青都有技術?!?/p>
5、劉德喜
劉德喜做茶的“啟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寶順。1993年,在劉寶順的指導下開始學焙茶。劉德喜說,“劉寶順焙茶技術很專業(yè),是大家公認的,我就在那幾年學焙茶的時間里,得到了正統(tǒng)的學習和鍛煉?!?/p>
四年后,劉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遺傳承人劉國英的門下,他回過頭去學巖茶的初制工藝,這一學又是五六年時間,如此便把巖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藝學全了。
走進劉德喜的客廳,第一眼就看到懸掛于對門墻上的“巖骨花香”四個字,那是茶界泰斗張?zhí)旄@先嗽?06歲時寫下的墨寶,據(jù)說也是此次劉德喜獲得“張?zhí)旄1焙{兩岸民間斗茶賽肉桂狀元的戰(zhàn)利品。
6、張回春
1963年,年僅6歲的張回春隨父母遷居祟安縣(今武夷山市),雙親在茶場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時光大部分在滿是茶香的茶廠里度過,他與武夷巖茶的緣也自此時起。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氛圍愈濃,國營茶廠開始改革,張回春開始系統(tǒng)化學習制茶技藝,正式步入巖茶行業(yè)。
“當時,跟著茶廠里的老師父們學習。他們都有幾十年的做茶經(jīng)驗,看我愿意學,他們都很愿意教。學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統(tǒng)地掌握了武夷巖茶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p>
跟著茶廠的老師父系統(tǒng)學習的那5年,張回春開啟了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大門。這之后,張回春幼時對武夷巖茶的認識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鉆研其中更深邃的規(guī)律。
“制作巖茶的學問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實現(xiàn)?!币恢钡浆F(xiàn)在,張回春不僅再沒離開過武夷巖茶這個行當,而且把這門手藝做成了家傳。
以上就是武夷巖茶十八大傳承人的名單了,不過,這18位傳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稱得上國家級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兩位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陳德華與葉啟桐,其他人則只是省級、市級、縣(市)級的。
6. 中國茶道鼻祖
1、茶道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飲茶、種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國。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2、武術
武術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哲,安身心;下武精技,放侵害。
3、圍棋
圍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游戲。古時稱“弈”,講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圍棋是所有棋類的鼻祖。
4、書法
書法是中國漢子特有藝術,書法書體有“篆隸楷行草”五大類,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5、國畫
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形式,國畫題材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
6、瓷器
中國是瓷器之鄉(xiāng),被譽為瓷器之國。
7、漢服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中國“衣冠長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xiàn)。
8、絲綢
絲綢是中國特產,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輸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
9、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工藝,剪紙藝術在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0、刺繡
刺繡同樣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工藝,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四大門類。
1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三大戲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
12、中醫(yī)
中醫(yī)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它也被稱作漢醫(y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