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知道TEA這一單詞的來源?
嚴重同意樓上的!由于茶葉外傳、輸出路線的不同,世界各地對茶的讀音大致可分為閩南語系和華北語系兩大類。閩南語系以廈門話為代表,讀TE。從廈門外傳出去的都念這個音,如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等。華北語系,包括廣東語系,發(fā)音為cha。從這些地方傳播出去的國家的讀音是cha。如阿拉伯、蘇聯(lián)、印度、葡萄牙等
二、小議中國茶歷史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前28世紀(jì)的神農(nóng)時代,《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說,當(dāng)為茶葉藥用之始。
《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chǎn)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 用。(據(jù)《晏子春秋》)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xiàn),是茶葉進行商貿(mào)的最早記載。 《僮約》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yī)學(xué)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quán)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 公元8世紀(jì)后陸羽《茶經(jīng)》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xiàn)專用的茶具。
烏龍茶:
閩南派系,安溪、華安、南靖、漳浦、平和、龍巖皆有產(chǎn)出;閩北武夷派系;廣東潮州派系;臺灣省派系;其中閩南烏龍的主要品種包括:鐵觀音、本山、毛蟹、黃金桂、奇蘭、八仙、佛手、梅占、大葉烏龍等等,產(chǎn)量上毛蟹占據(jù)絕對主流,鐵觀音其次,之后是黃金桂、本山,此外的其余子品種分布狹窄、總量更少。鐵觀音發(fā)源于安溪西坪松巖、峣陽一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安溪這片飄香的土地上,安溪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景充沛,四季長青,層巒疊翠,云霧繚繞,澗水潺流,泉甘土赤,可謂“天、地、人、種”齊備,十分利于鐵觀音生長。
綠茶
又稱不發(fā)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jīng)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制成。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等特點。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chǎn)量最大的茶類,產(chǎn)區(qū)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
西湖龍井 簡稱龍井。產(chǎn)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龍井村四周的山區(qū)。每年春季分四次采摘鮮葉。清明前采頭茶稱為“明前茶”,其形似蓮心,故稱“蓮心”。谷雨前采摘稱“雨前茶”,又稱二春茶,其形似旗如槍,故稱“旗槍”。立夏采三春茶,形似雀舌,故稱“雀舌”。四春茶附帶茶梗,故稱“梗片”。
信陽毛尖 產(chǎn)于河南省南部大別山的信陽縣。于每年谷雨前采摘。其外形細、圓、直、多白毫。色澤翠綠,湯色明亮清澈,素有“淮南茶信陽第一”之美譽。
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省吳縣洞庭東、西山。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茶芽長至1-2厘米,即可采摘。鮮葉越幼嫩,制成干茶后白毫越多,品質(zhì)越佳。成品外形緊密、條索纖細、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飲后回甘。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chǎn)。白茶主要產(chǎn)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黃茶: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nèi)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岳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xiāng)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qū),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云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只能提供到這了 多的我也不知道了
三、武夷山巖茶出自那里
武夷巖茶名巖產(chǎn)區(qū)為武夷山市風(fēng)景區(qū)范圍,區(qū)內(nèi)面積70km2,即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黃柏溪的景區(qū)范圍。武夷巖茶丹巖產(chǎn)區(qū)為武夷巖茶原產(chǎn)地域范圍內(nèi)除名巖產(chǎn)區(qū)的其他地區(qū)。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面積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群峰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回其間,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質(zhì)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懸崖絕壁,茶農(nóng)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筑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根據(jù)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
武夷山的中心地帶,盤臥著一條高低起伏的深長峽谷,谷底兩側(cè)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谷中松柏成林,竹海連綿,谷底成行成列的茶樹嬌翠欲滴。茶樹倚山巖而植,是為巖茶。武夷巖茶的茶園幾乎都在“九龍窠”的巖壑幽澗之中,借谷底冬暖夏涼,雨量充沛的條件,特別是這里的土壤屬于酸性巖石風(fēng)化后形成孕育出巖茶獨特韻味。
四、為什么大紅袍只有武夷山有
烏龍茶,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 品質(zhì)最優(yōu)異者,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nèi)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噬洗笙?,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