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營銷專家的回答,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內(nèi)心的感受~我是個北方人,30歲,5年前考取了茶藝師證書,自己愛喝茶,自認為對茶葉的理解比一些茶葉經(jīng)銷商還要深一些,我們先來說茶葉,由于各地的宣傳投入不同,導致中國的6大茶類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距,比如綠茶,青茶(烏龍茶),紅茶的知名度要高于白茶,黑茶,和黃茶,黃茶的代表之一”蒙頂黃芽“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龍井,鐵觀音,大紅袍卻可以脫口而出,去購物網(wǎng)站搜索一下茶葉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電商做茶的很多很多,這還不包括一些的直銷,但是我個人而言,并不贊同茶葉電商化,因為一款茶葉的好壞除了從外觀分辨之外,更重要的是口感和回甘,我曾經(jīng)現(xiàn)場看過一場斗茶大會,我的茶藝老師用7000塊錢一斤的祁門紅茶斗贏了對方1.2萬一斤的金駿眉,同屬紅茶,金駿眉被譽為中國紅茶的鼻祖,但是在不同人的手中會泡出不同的味道,所以,我認為要想傳播好茶行業(yè),必須從品質(zhì)出發(fā),然后加大茶藝的宣傳力度,讓多人懂茶,會喝茶。
其次是中國目前的環(huán)境,隨著我們偉大祖國的不斷發(fā)展,有更多的人愿意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茶藝就是最好的中國文化之一,自古就有茶馬古道,也就說明了茶葉的價值,現(xiàn)在的中國家長,很重視孩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培養(yǎng),以后的年輕人會對中國文化更加崇拜,然后隨著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喝茶的人也就會越來越多,喝好茶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作為制茶人,您應該結(jié)合當?shù)卣蛘咂髽I(yè),大力推廣茶文化,給老百姓提供優(yōu)質(zhì)的,實惠的茶葉,并且教會他們?nèi)绾闻莶瑁阎袊牟栉幕l(fā)揚光大,以上為個人觀點,希望您能夠滿意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覺得宣傳傳統(tǒng)文化,普及茶文化,才能使整個社會了解它,注意它,從而重視它。
不但是現(xiàn)在或者將來都是有必要的。這種不但需要個人參與,國家也需要進行大力宣傳和弘揚。從現(xiàn)在看,確實比較難走,現(xiàn)有的一些展會,活動也只是對茶人來說了解。還是沒有深入老百姓之中。尤其是年輕人,仿佛喝茶必須到了一定年紀才開始有。
茶藝師在未來有發(fā)展空間嗎?
謝謝邀請,歡迎關注【懂茶帝】
個人認為,茶藝師在未來比較有發(fā)展空間。
2017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fā)布了《關于職業(yè)資格目錄清單公示內(nèi)容調(diào)整情況的說明》,其中有一條“在‘關于餐飲服務人員’中增加‘茶藝師’”格外地引人注目。這表明在去年底被取消職業(yè)資格的茶藝師,“起死回生”了。
▲人社部發(fā)布的關于恢復茶藝師資格證的公告
目前行業(yè)內(nèi)很多機構(gòu)專注于茶藝,產(chǎn)業(yè)鏈相對較廣,此次回歸職業(yè)資格名單,對整個行業(yè)和茶文化傳播都是重大利好。
如今我國大力推崇傳統(tǒng)文化,茶文化作為其中一支,備受歡迎,最近茶葉市場也備受關注,各類茶會、茶賽遍地開花。但真正的專業(yè)人士并不多,因此如果是能力強的茶藝師,相信未來發(fā)展會不錯。
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邀請專業(yè)人士為你答疑,歡迎關注我們哦!
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文化也很淵博…
金疆域茶文化是怎樣發(fā)展的?
茶文化歷史悠久,南北飲茶各有千秋,對于這種南北茗飲之俗的差異,引發(fā)了一場爭論。當時,蘇軾曾說:“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鹽則不 可?!彼牡艿芴K轍在《和子瞻煎茶》詩中也嘲諷了“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的習俗, 還有人批評了“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黃庭堅則在《煎茶賦》中說:上等茶中放鹽 是“勾賊破家,滑竅走水”。甚至有人連其他的佐料也一概反對:飲茶“入鹽及味。 不知蔥去昏, 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林淇《山林清事》)在他看來,辛辣的蔥使人清醒,味酸的梅使 人精神興奮,人既清醒又不疲倦的時候,是不必用這些“茶果”的。
但是,蘇軾的意見雖然為多 數(shù)人首肯,但也有不同意見的挑戰(zhàn)。南宋陳鵠的《耆舊續(xù)聞》一書就說:蘇軾“不知今日吳門、昆 陵、京口,煎點茶用鹽由來已久,卻不曾有用姜者”。 不過,他對各種飲茶習俗的差異,都有正確 的看法:“風土嗜好,各有不同。
”而這種“風土嗜好,各有不同”,也反映在與宋同時存在的遼、金政權(quán)。自唐代開始,中原飲 茶習俗便向邊疆傳播,但從文化意義上的飲茶活動是自宋代才擴展到邊疆民族的。遼朝與五代同始,與北宋同終。它雄踞長城內(nèi)外,與中原王朝兵連禍結(jié)之時雖不少,但化干 戈為玉帛之時則更多。
他的動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當時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興亡。遼、宋 雖是相持對峙,但到澶淵之盟后卻以兄弟之禮相互來往。和好關系延續(xù)了近一百二十年,雙方 文化、經(jīng)濟的交往總是不斷。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常以“學唐比宋”勉勵自己。
所以,宋 朝有什么風尚,很快會傳到遼國。 少數(shù)民族以牧獵為生,多食乳、肉,而乏菜蔬,飲茶既可幫助消 化,又增加了維生素,所以比中原人甚至更需要茶。
自唐宋以后行“茶馬互市”,把茶作為吸引、 控制少數(shù)民族的“國策”,這也使邊疆民族更以茶為貴。談修《滴露漫錄》記載:“茶之為物,西戎 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 系國家大經(jīng)?!彼纬牟栉幕?,首先是通過使者把朝廷茶儀引人北方。遼朝朝儀中,“行茶”是重要內(nèi)容。 《遼史》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比《宋史》還多。宋使入遼,參拜儀式后,主客就座,便要行湯、行 茶。
宋使見遼朝皇帝,殿上酒三巡后便先“行茶”,然后才行肴、行膳。皇帝宴宋使,其他禮儀后 便“行餅茶”。重新開宴要“行單茶”。遼朝茶儀大多仿宋禮,但宋朝行茶多在酒食之后,遼朝則 未進酒食首先行茶。
至于遼朝內(nèi)部禮儀,茶禮更多。如皇太后生辰,參拜之禮后行餅茶,大饌開 始前又先行茶。契丹人有朝日之俗,崇尚太陽,拜日原是契丹古俗,但也要于大饌之后行茶,把 茶儀獻給尊貴的太陽。 宋朝的貢茶和茶器也傳入遼朝,宋朝賀契丹皇帝生辰禮物中,有“金酒食 茶器三十七件”“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契丹使過宋境各州縣,宋朝官吏亦贈茶為禮。
(見 《契丹國志》)而且,遼也有“以茶結(jié)客”的禮俗,《萍州可談》記載茶見于唐時,味茶而轉(zhuǎn)甘。 晚采者為茗。今世俗客至則啜湯,去則啜湯。 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 者。
此俗遍天下。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會亦先水飲,然后品味 以進。”由于遼國地處北方,以牛羊肉食為主,故愛好緊壓茶,既便于長途運輸和貯存,又茶濃而醇, 適合調(diào)制奶茶。不過,遼對宋的飲茶方法還是熟悉和欣賞的,已出土的文物就提供了這方面的 例證。
1971年春發(fā)現(xiàn)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下八里村東北正山南坡的遼墓點茶圖壁畫,存 于遼天慶六年(1116年)張世卿墓室。壁畫描繪的是唐末至宋時流行的點茶情景,畫面正中一 張朱紅色高桌,桌上有黑色帶黃扣的圓盒和白色大缽,兩只有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盞。
桌前放置 著一只火勢正旺的五足火爐,上置白色的瓶,瓶領細長,瓶口有蓋,自口沿下至腹部有嘴,另一側(cè) 是向上昂曲的細流。 桌后兩側(cè)各立侍者,左側(cè)一人左手托盞,右手持調(diào)羹在盞內(nèi)攪動;右側(cè)一人 左手扶桌面,右手執(zhí)與火爐所置形狀相同白瓶,正準備向盞內(nèi)傾倒。
壁畫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流行 的點茶習俗,是飲用末茶的寶貴形象資料。當時與宋對峙的還有金朝,是公元12世紀初以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為主體 建立的王朝,共存在119年。 金朝的版圖超過了同時期的南宋。
金朝有許多制度是繼承唐和 遼、宋的,飲茶也是金朝各族人的一種時尚。宋德金著《金代的社會生活》對此有較詳細的記 載:金國本不產(chǎn)茶,所需茶葉來自“宋人歲貢”和貿(mào)易于宋之榷場。(《金史?食貨志四》)金朝的 版圖擴大到中原之后,曾提倡種茶樹,但主要還是來自與南宋貿(mào)易所得,因此茶葉格外珍貴。
茶的地位可與酒并駕齊驅(qū),甚至高于酒。酒是所有賓客同飲,而茶卻僅“留上客數(shù)人啜之”,茶的 貴重可想而知。飲茶被視為儒雅的表現(xiàn),《金虜節(jié)要》說:熙宗自幼受漢文化熏陶,“分茶焚香” “徒失女真之本態(tài)”。
飲茶之風在各階層中都很盛行,“上下競啜,農(nóng)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 (《金史?食貨志 四》)有些文人以茶代酒,品茶成癖。飲茶之風日甚一日,茶葉消耗量大增,宣宗元光二年(1123 年),“河南、陜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銀三十余萬 也”。
(《金史?食貨志四》)朝廷官員紛紛要求禁茶,規(guī)定飲茶者的范圍,不得隨意儲存、饋獻和 出售茶葉。 泰和五年(1205年)十一月,“尚書省奏:‘茶,飲食之余,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絲 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也。
“若不禁,恐耗財彌甚。遂命七品以上官, 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得留者,以斤兩立罪”。(《金史?食貨志四》)六年、七年 連續(xù)定茶禁。 (《金史?章宗紀四》)八年七月,有人“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國絲綿絹有益之 物,不可也”。
宣宗元光二年規(guī)定:“親王、公主及見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賣、饋,余人并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賞寶泉一萬貫(《金史?食貨志四》)不過,茶雖短期可禁,俗 卻依舊風行。 南宋與金對峙時,宋朝飲茶禮儀、風俗同樣影響到女真人。
女真人又影響到夏朝 的黨項人。自此北朝茶禮大為流行。金代的女真人不僅朝儀中行茶禮,民間亦漸興此風。女真 人婚禮中極重茶,男女訂婚之日首先要男拜女家,這是北方民族母系氏族制度遺風。當男方諸 客到來時,女方合族穩(wěn)坐炕上接受男方的大禮參拜,稱為“下茶禮”,這或許是由宋朝諸王納妃 所行“敲門禮”的送茶而來。
在宋代這一歷史時期,遼、金在中國飲茶習俗的普及和推廣上同樣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關系,友好交往是民族關 系的主流,而宋代茶文化歷史正是這種主流的血脈。
在宋代,南北嗜好存在著地方差異。唐代詩人薛能曾吟詠“鹽損添常誡,姜宜著更夸”,把 鹽和姜看作煎茶必備的兩種佐料。但在宋代,黃淮以北人們飲茶有的放鹽,有的放乳酪,有的放 花椒,有的放姜,還有的放芝麻,而南方則流行由建安興起并漸次傳開的“斗茶”。
對于這種南 北茗飲之俗的差異,引發(fā)了一場爭論。 當時,蘇軾曾說:“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鹽則不 可?!彼牡艿芴K轍在《和子瞻煎茶》詩中也嘲諷了“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的習俗, 還有人批評了“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黃庭堅則在《煎茶賦》中說:上等茶中放鹽 是“勾賊破家,滑竅走水”。甚至有人連其他的佐料也一概反對:飲茶“入鹽及味。 不知蔥去昏, 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林淇《山林清事》)在他看來,辛辣的蔥使人清醒,味酸的梅使 人精神興奮,人既清醒又不疲倦的時候,是不必用這些“茶果”的。
但是,蘇軾的意見雖然為多 數(shù)人首肯,但也有不同意見的挑戰(zhàn)。南宋陳鵠的《耆舊續(xù)聞》一書就說:蘇軾“不知今日吳門、昆 陵、京口,煎點茶用鹽由來已久,卻不曾有用姜者”。 不過,他對各種飲茶習俗的差異,都有正確 的看法:“風土嗜好,各有不同。
”而這種“風土嗜好,各有不同”,也反映在與宋同時存在的遼、金政權(quán)。自唐代開始,中原飲 茶習俗便向邊疆傳播,但從文化意義上的飲茶活動是自宋代才擴展到邊疆民族的。遼朝與五代同始,與北宋同終。它雄踞長城內(nèi)外,與中原王朝兵連禍結(jié)之時雖不少,但化干 戈為玉帛之時則更多。
它的動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當時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興亡。遼、宋 雖是相持對峙,但到澶淵之盟后卻以兄弟之禮相互來往。和好關系延續(xù)了近一百二十年,雙方 文化、經(jīng)濟的交往總是不斷。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常以“學唐比宋”勉勵自己。
所以,宋 朝有什么風尚,很快會傳到遼國。 少數(shù)民族以牧獵為生,多食乳、肉,而乏菜蔬,飲茶既可幫助消 化,又增加了維生素,所以比中原人甚至更需要茶。
自唐宋以后行“茶馬互市”,把茶作為吸引、 控制少數(shù)民族的“國策”,這也使邊疆民族更以茶為貴。談修《滴露漫錄》記載:“茶之為物,西戎 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 系國家大經(jīng)。”宋朝的茶文化,首先是通過使者把朝廷茶儀引人北方。遼朝朝儀中,“行茶”是重要內(nèi)容。 《遼史》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比《宋史》還多。宋使入遼,參拜儀式后,主客就座,便要行湯、行 茶。
宋使見遼朝皇帝,殿上酒三巡后便先“行茶”,然后才行肴、行膳。 皇帝宴宋使,其他禮儀后 便“行餅茶”。重新開宴要“行單茶”。遼朝茶儀大多仿宋禮,但宋朝行茶多在酒食之后,遼朝則 未進酒食首先行茶。
至于遼朝內(nèi)部禮儀,茶禮更多。如皇太后生辰,參拜之禮后行餅茶,大饌開 始前又先行茶。契丹人有朝日之俗,崇尚太陽,拜日原是契丹古俗,但也要于大饌之后行茶,把 茶儀獻給尊貴的太陽。 宋朝的貢茶和茶器也傳入遼朝,宋朝賀契丹皇帝生辰禮物中,有“金酒食 茶器三十七件”“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契丹使過宋境各州縣,宋朝官吏亦贈茶為禮。
(見 《契丹國志》)而且,遼也有“以茶結(jié)客”的禮俗,《萍州可談》記載茶見于唐時,味茶而轉(zhuǎn)甘。 晚采者為茗。今世俗客至則啜湯,去則啜湯。 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 者。
此俗遍天下。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會亦先水飲,然后品味 以進?!庇捎谶|國地處北方,以牛羊肉食為主,故愛好緊壓茶,既便于長途運輸和貯存,又茶濃而醇, 適合調(diào)制奶茶。不過,遼對宋的飲茶方法還是熟悉和欣賞的,已出土的文物就提供了這方面的 例證。
1971年春發(fā)現(xiàn)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下八里村東北正山南坡的遼墓點茶圖壁畫,存 于遼天慶六年(1116年)張世卿墓室。壁畫描繪的是唐末至宋時流行的點茶情景,畫面正中一 張朱紅色高桌,桌上有黑色帶黃扣的圓盒和白色大缽,兩只有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盞。
桌前放置 著一只火勢正旺的五足火爐,上置白色的瓶,瓶領細長,瓶口有蓋,自口沿下至腹部有嘴,另一側(cè) 是向上昂曲的細流。 桌后兩側(cè)各立侍者,左側(cè)一人左手托盞,右手持調(diào)羹在盞內(nèi)攪動;右側(cè)一人 左手扶桌面,右手執(zhí)與火爐所置形狀相同白瓶,正準備向盞內(nèi)傾倒。
壁畫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流行 的點茶習俗,是飲用末茶的寶貴形象資料。當時與宋對峙的還有金朝,是公元12世紀初以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為主體 建立的王朝,共存在119年。 金朝的版圖超過了同時期的南宋。
金朝有許多制度是繼承唐和 遼、宋的,飲茶也是金朝各族人的一種時尚。宋德金著《金代的社會生活》對此有較詳細的記 載:金國本不產(chǎn)茶,所需茶葉來自“宋人歲貢”和貿(mào)易于宋之榷場。(《金史?食貨志四》)金朝的 版圖擴大到中原之后,曾提倡種茶樹,但主要還是來自與南宋貿(mào)易所得,因此茶葉格外珍貴。
茶 的地位可與酒并駕齊驅(qū),甚至高于酒。酒是所有賓客同飲,而茶卻僅“留上客數(shù)人啜之”,茶的 貴重可想而知。飲茶被視為儒雅的表現(xiàn),《金虜節(jié)要》說:熙宗自幼受漢文化熏陶,“分茶焚香” “徒失女真之本態(tài)”。
飲茶之風在各階層中都很盛行,“上下競啜,農(nóng)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 (《金史?食貨志 四》)有些文人以茶代酒,品茶成癖。飲茶之風日甚一日,茶葉消耗量大增,宣宗元光二年(1123 年),“河南、陜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銀三十余萬 也”。
(《金史?食貨志四》)朝廷官員紛紛要求禁茶,規(guī)定飲茶者的范圍,不得隨意儲存、饋獻和 出售茶葉。 泰和五年(1205年)十一月,“尚書省奏:‘茶,飲食之余,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絲 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也。
若不禁,恐耗財彌甚?!烀咂芬陨瞎伲?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得留者,以斤兩立罪”。(《金史?食貨志四》)六年、七年 連續(xù)定茶禁。 (《金史?章宗紀四》)八年七月,有人“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國絲綿絹有益之 物,不可也”。
宣宗元光二年規(guī)定:“親王、公主及見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賣、饋,余人并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賞寶泉一萬貫(《金史?食貨志四》)不過,茶雖短期可禁,俗 卻依舊風行。 南宋與金對峙時,宋朝飲茶禮儀、風俗同樣影響到女真人。
女真人又影響到夏朝 的黨項人。自此北朝茶禮大為流行。金代的女真人不僅朝儀中行茶禮,民間亦漸興此風。女真 人婚禮中極重茶,男女訂婚之日首先要男拜女家,這是北方民族母系氏族制度遺風。當男方諸 客到來時,女方合族穩(wěn)坐炕上接受男方的大禮參拜,稱為“下茶禮”,這或許是由宋朝諸王納妃 所行“敲門禮”的送茶而來。
在宋代這一歷史時期,遼、金在中國飲茶習俗的普及和推廣上同樣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關系,友好交往是民族關 系的主流,而宋代茶文化歷史正是這種主流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