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三字經前五句翻譯
《十二月三字經》
(1)正月里是新春,百樣花兒都發(fā)生,
周文王曾把太公請△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紂王死在摘心樓,萬里江山一旦丟。
(2)二月驚蟄承夜明,地菜開花細紛紛,
秦始皇無道修長城△
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南修五嶺將民害,北修萬里大長城,
指望他的子孫坐龍庭,誰知江山讓旁人。
(3)三月桃花滿樹紅,楊柳發(fā)芽遇春風,
孝子游訪大不同△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民俱揚,
父慈子孝定家邦仁義禮智信若剛,
萬里中原古戰(zhàn)場,留下古人占四方
(4)四月荷花遍地生,元藕撥葉一條心,
董永賣身葬父親△
孝經通四書熟,有六經詩可讀,
七姐來在古槐樹,要與董永結為婚,
七姐凡間受過苦,回了天堂又享福
(5)五月日頭正當頂,夫子推車往南京,
風吹荷花一片新△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夫子推車往前走將遇木童把城修,
夫子開言道,木童你聽言
快把城拆了,讓我車行程,
木童開言道夫子你聽言,世
上只有車讓城,那有城讓車而行
夫子聽說不做聲,扭轉車頭往東京。
(6)六月日頭人人怕,茶葉開花笑哈哈,
劉志遠賓洲不回家△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劉志遠一去到賓洲別下三娘十六秋。
志遠一步登龍榜,三娘封為正宮后。
(7)七月梔子花兒白如銀,月季花兒滿園紅,
唐李淵只把茂公請△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亂棍打死隋煬帝,
扶起李淵登龍位,國泰民安人人喜,
唐朝一十八宗帝
(8)八月里雁門開,風吹桂花香滿腮,
劉備昔日賣草鞋△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臥龍崗出了諸葛孔明,神機妙算比人能。
火燒戰(zhàn)船滅曹兵,扶起劉王坐龍庭。
(9)九月里是重陽,菊花開得滿地黃,
王母娘娘坐了堂△
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
風調雨順人人喜,紂有三十六王子。
(10)十月里小陽春,棉花開得白如銀,
匡胤兵變坐龍庭△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醉酒斬了鄭子明,酒醒又斬苗先生,
回朝又斬眾大臣,宋有南北十八帝君。
(11)冬月里是冬至節(jié),百樣花兒都落葉,
漢高祖提劍斬白蛇△
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葬篡,
高祖不把白蛇斬那有王莽爭江山
(12)臘月里整一年,節(jié)令小寒程大寒,
洞賓三戲白牡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呈五帝治人煙,萬古千秋前后傳。
2. 茶葉三字經白話文翻譯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yǎng)蠶又種田,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游子思鄉(xiāng)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3. 茶經全文及解釋翻譯
蔡襄《茶錄》全文 序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進: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諭臣先任福建轉運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
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
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于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shù)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
伏惟清閑之宴,或賜觀采,臣不勝惶懼榮幸之至。僅序。
4. 茶葉三字經注解
陸羽。在我國陸羽被被稱為茶圣。
5. 茶經茶之源譯文
陸羽早在公元八世紀的唐代,陸羽就系統(tǒng)的調查,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種茶,制茶,貯茶,飲茶的經驗,就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陸羽為什么要寫呢?我們的先人還為后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的就當推唐代陸羽的《茶經》,他對茶的起源,品種,分布,制作,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鐵聞逸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乃至世界的茶業(yè)發(fā)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6. 茶葉三字經前五句翻譯及原文
百味人生一壺茶的下一句應為千丈紅塵三杯酒。中國古代將三作為多數(shù)和吉利數(shù)字,如三人行,三字經等。這兩句話也勾描出了不一樣的人生。低調如茶,清淡人生,淡定從容,詩書耕田,縱享山林情趣。
激情如酒,花花世界,呼朋喚友,醉眼觀花。
浪蕩天涯,酒醒橋下,只落得歲月凋零,妻離子散。
7. 茶經三之造翻譯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翻譯】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把義看作是最尊貴的。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去做盜賊?!?/p>
【解讀】
君子之勇,以義為先
在孔子的學說中,“勇”被視為人生三大德之一,他本人對此曾多次論述。本章文字中,孔子重點強調了尚勇的前提,指出勇要受到義的約束。認為沒有義的約束,勇可能就會成為亂的根源??鬃由陙y世,禮崩樂壞,社會秩序不斷瓦解,這些亂子讓孔子深惡痛絕。因而對于勇,孔子更多的是擔心,而不是崇尚。
孔子并不排斥勇,但也不是無原則的提倡。在各種德行之中,他把仁義排在前面,而把勇力排其后。如此排列是有深意的,目的是強調義遠遠比勇重要得多,義勇相比,要義以為上。他認為,如果沒有道義約束而濫施勇力,普通人就敢造反,小人就敢搶劫。
孔子還說過,“勇而無禮則亂”,認為禮也是應該要排在勇之前的;在本篇中還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可見學也是要排在勇之前的。也就是說,只有在這重重約束之下,勇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而不至于生亂。
荀子也曾論過“勇”,比孔子的論述更加詳盡,更加尖銳,在《榮辱》篇中他將勇分為四等,分別是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
接下來又對這四種勇作了恰當?shù)亩x:“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p>
用這段話為孔子的觀點作注解再合適不過了。為了生存繁衍,動物就可以使用勇力,比如爭食、求偶等。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具有社會性,有思想、有控制力,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行為就理智得多。但是社會上不乏那些為了財物爭斗的人,他們甚至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奉為信條,這樣的人,說起來與禽獸沒什么兩樣。
至于“小人之勇”,荀子說是不珍惜生命,隨隨便便就實施暴行。這種人做事不顧后果,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忍不住,就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當場就要討個說法。他們一怒便拔劍而起,挺身而斗,就是拼了命也不能受辱。
這種觀念非常狹隘,因而蘇東坡說這種勇“不足為勇”,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種小勇,更確切地說是沖動。 而真正的君子之勇,則是以義為先。
只要符合道義,盡管是面對層層艱難險阻,也敢于挺身而出,甚至會置生死于度外,不屈不撓地斗爭到底;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便有人故意挑釁激將,也能不為所動。就像韓信那樣,遭受胯下之辱也不逞一時之勇,這才是真正的大勇。
判斷是否為君子之勇,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是否符合道義。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遇事就要多考慮,看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符合道義了再去做,而不要逞小人之勇。
8. 中國茶三字經解釋
1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2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3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5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7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8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9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10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11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12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13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4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15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16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17牡丹紅豆艷春天,檀板朱絲錦色箋。
18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19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20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21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22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23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
24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25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26駕言發(fā)魏都,南向望吹臺。 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27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28溪邊倦客停蘭棹, 樓上何人品玉簫?
29故人何處? 玉簫明月空閑。
30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31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32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
33相逢不盡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34說與琵琶紅袖客。好將心事曲中傳。
35琵琶是誰制,長撥別離愁。
36放琵琶。挑燈羞看圍屏畫。
37暖玉琵琶寒月膚,一般如雪映羅襦。
38琵琶音最好,解說別離難。
39琵琶弦急對秋清,彈作關山久別情。
40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41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42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
43《琵琶行》
2.形容樂器的詩句
1,唐沈佺期《鳳簫曲》:“昔時贏女厭世紛,學吹鳳簫乘彩云,含情轉來向簫史,千載紅顏持贈君。”
2,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4,唐郎士元《聽鄰家吹笙》:“鳳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p>
5,唐白居易《箏》:“------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p>
6,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7,唐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zhàn)幾人回。”
8,宋劉過《聽阮》:“絳臘攢花夜氣聞,尊前更著許多情,卻將江上風濤平,來聽紗窗摘阮聲。”
9,《詩經》:“琴瑟友之,鐘鼓樂之。”
10,唐朱灣《詠拍板》:“赴節(jié)心常在,從繩道可觀,須知片木用,莫作散材看?!?/p>
琵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啤ぐ拙右住杜眯小?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唐·李頎《古從軍行》古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啤だ疃恕堵牴~》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肚镆骨吠蹙S 笛子:羌笛何須怨楊柳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瑟: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回。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胡笳: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3.找關于中國民族樂器的詩詞
李白的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白居易的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徒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李賀的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我打得這么辛苦,都是從課本里找出來的.
4.描寫樂器的詩句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不知何處吹盧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昔時贏女厭世紛,學吹鳳簫乘彩云,含情轉來向簫史,千載紅顏持贈君——唐沈佺期《鳳簫曲》
鳳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唐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zhàn)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啤ざ鸥Α对亼压袍E五首之三》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劉長卿《聽彈琴》
5.描寫樂器的詩句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不知何處吹盧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昔時贏女厭世紛,學吹鳳簫乘彩云,含情轉來向簫史,千載紅顏持贈君——唐沈佺期《鳳簫曲》
鳳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唐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zhàn)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劉長卿《聽彈琴》
關于中國古典樂器的詩句 形容中國古典樂器的詞 形容樂器聲音優(yōu)美的詩句
9. 說茶選自茶經文言文翻譯
一、茶的飲食文化內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會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來。用茶來料理美食,取茶葉的清香,使茶與食物完美結合,為菜肴錦上添花,成為茶香滿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點、茶湯。要把"茶"與"膳"完美地結合,成為"茶膳",就必須經過有心人的烹調,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來料理美食,尊重所選用的茶葉的特性十分關鍵,蔥、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蓋過茶香,所以一般粵菜和淮揚菜中才有傳統(tǒng)茶餐。中餐最經典的茶饌莫過于淮揚菜中的"龍井蝦仁"。龍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蝦的腥味,就更鮮美,更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氣"了。
茶葉入饌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數(shù)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種糕點。微微的苦配上低調的甜,可謂典型東方審美,有節(jié)制的優(yōu)雅。歐洲人更加徹底,從茶葉進入他們的生活開始就已經將其單獨搭配黑胡椒和海鹽一起享用了。恬靜淡雅、溫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種日韓風味的綠茶飲品,它以糙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熟、滾炒等工藝制成的玄米與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葉的自然香氣,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鮮醇適口,不傷腸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吳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讀音一樣,可見人們對茶粥的喜愛。江南炎夏濕熱,廚娘們取綠茶濃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聞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兩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應。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雞汁茶粥""什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僅中國人愛茶粥,日本人也有他們喜愛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東大寺取水節(jié)。茶剛從中國傳入日本時,還屬于貴重的飲品兼藥品,只有級別高的寺廟得以品飲。當時東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來泡飯,第二道茶來加鹽煮飯,施發(fā)善眾。后來茶葉普及,民眾也喜歡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澤金黃,入口不膩,茶和米的清香合二為一。當?shù)厝顺圆柚嘞矚g配上"奈良漬"咸菜,這一粥一菜也成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諾族還保留著吃涼拌茶葉的傳統(tǒng)習慣。其做法是把鮮茶葉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點黃果葉、大蒜、辣椒、鹽等輔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極為特別,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飲茶史
中國歷史上,帝王飲茶的歷史相當古老。從發(fā)現(xiàn)茶葉的炎帝,到癡愛品茗的康熙、乾隆,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的皇帝,層出不窮。
南朝齊武帝蕭賾遺詔中下令,葬禮從簡,靈位前不得按慣例"以牲為祭",而是設一些餅、茶飲即可,并要求"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隋《大業(yè)雜記》記載,有位和尚制造一種"扶芳夜飲"的茶飲給文帝楊堅喝。此飲采用一種叫"扶芳"的樹葉,"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飲,碧綠,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據(jù)《隋史》記載,文帝夢見有位神人把他的頭骨給換了,夢醒以后便一直頭痛。后來遇一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見效。宋徽宗趙佶酷愛飲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觀年間,他著有《茶論》一書,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到了明清之際,茶葉無論在品類還是制作工藝上,都趨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話。史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區(qū)。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清香醇厚,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并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采制進貢到宮中,"御茶"至今遺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幕。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愚笨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太安二年(303),東海王司馬越率大軍挾持惠帝,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發(fā)起猛攻。不承想在湯陰一戰(zhàn)中,晉惠帝又被司馬穎掠去。成了司馬穎傀儡的惠帝,被挾持到了洛陽,然后又逃往長安。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陽,被監(jiān)禁起來,飲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邊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給惠帝喝,惠帝對此茶贊不絕口。其實,它不過是孤臣無以貢奉,不知從哪兒找來的一碗粗茶。殘亂年代,困苦帝王,這碗茶應該是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盡管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但是在隆重場合,茶的重要性還是無法與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況下成為酒的暫時替代品。中國古代筵席有以禮待客的傳統(tǒng),對那些沒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賓客,主人一般會主動用其他飲品代替,如茶。
三國時期吳國第四代君主孫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卻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孫皓每次設宴,都讓大臣們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當時孫皓最敬重的文臣韋曜,學富五車,但酒量僅二升而已。孫皓便對他以禮相待,每次宴會暗中賜他好茶,讓他以茶代酒。孫皓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證,孫皓賜給韋曜"代酒"的茶,應該是產于浙江的御茶。
晉時,飲茶者開始增多。劉琨是晉朝有名的大將,青年時代和祖遜為友,讀書習武,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聞雞起舞"故事。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讓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機,他們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帶。光熙元年(306),劉琨負責這幾地的軍事事宜,但抗擊匈奴的軍事行動失敗。劉琨內心憤懣不安。自古有喝酒解悶的說法,劉琨則與眾不同,他喜歡通過喝茶來發(fā)泄心中郁悶,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國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種: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葉;不用茶,僅用茶碗、茶壺等作象征。但也不僅限于此,明代的徐獻忠在展現(xiàn)湖州一帶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吳興掌故集》中記載:"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制,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采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當時南方一些名茶區(qū),要在清明前把貢茶送到京城,而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燒祭祖用的。
在我國民間,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種)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謝地,期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在中國古剎禪院中,常備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葉來供佛。據(jù)《蠻甌志》記載:覺林院的僧侶,"待客以驚雷莢(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常以茶為供品,向寺院佛祖獻茶。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茶祭神更是習以為常。湘西苗族居住區(qū),舊時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儀式十分嚴肅,祭品以茶為主。云南景洪基諾山區(qū)的一些民族,每年夏歷正月間要祭茶樹,并口中念念有詞:"茶樹茶樹快快長,茶葉長得青又亮。神靈多保佑,產茶千萬擔。"他們相信這樣做會得到神靈保佑,使茶葉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內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飲、擅飲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極為欣賞道士申元,甚至讓自己宮中的侍女趙云容為申元侍候茶藥。唐代《南部新書》中記載,唐肅宗曾賜給道士張志和奴、婢各一名。張志和為他們取名漁童、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應是女道士李季蘭。李季蘭和陸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間和陸羽、皎然在茗溪組織詩會。有學者認為,正是他們三人共同開創(chuàng)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學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間的密切關系也無處不在。歐陽修在《送龍茶與許道人》中,寫到他將當時非常名貴的龍團茶,送給了"來似浮云去無跡"的一位滎陽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張養(yǎng)浩在泰山游玩,發(fā)現(xiàn)一道觀中香茶怡人,寫下了"鼎鐺百沸失膏火,風水萬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權,晚年時兼修釋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達到"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劉鶚,為寫《老殘游記》數(shù)次到泰山,對其風俗民情極為熟悉,開篇第一回寫老殘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觀,道人見客來,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飲茶不似佛家執(zhí)著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飲茶需要一套數(shù)十種茶器且極為煩瑣的禮儀。相對來講,茶對于道家的養(yǎng)生意義更為重要。相傳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黃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雖然是傳說,卻可以從中看出茶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黃山君那個時代已被發(fā)現(xiàn)并利用了。
茶對養(yǎng)生的重要影響,甚至使古人認為,飲茶不僅能養(yǎng)生,還能讓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實之類的安全養(yǎng)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課題。而茶有升清降濁、疏通經絡的作用,正好可為道家練功所用。因此,從葛洪的《抱樸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經》,道家人從藥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認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與茶有關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茶和酒最與眾不同,它們似乎比其他飲食品類更容易被用來參與人神、人鬼之間的溝通。因此,說茶有幾分仙氣、神氣、鬼氣,也不算夸張。
陸羽在《茶經》中,就頻繁引用《搜神記》、《續(xù)搜神記》等野史筆記類文獻中的故事,展現(xiàn)茶與神鬼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從這些傳說產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為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太多益處,所以古人特別是名茶區(qū)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為崇拜對象。
中國茶區(qū)幾乎都有和神仙有關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縣星村有五株與眾不同的茶樹,茶葉成雙出現(xiàn),且形態(tài)一模一樣,制成茶葉皆為上品。相傳這五棵茶樹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栽,武夷人稱"呂仙茶"。又如云南西雙版納的南糯山原本無茶,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至此,逢將士患眼疾,他便以杖擊地,地生茶樹,于是茶葉醫(yī)好了將士們的眼疾。后來南糯山便有了名聞天下的普洱茶。當?shù)厝俗鹬T葛孔明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際要飲茶放"孔明燈"。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傳是兩只得道的老猴贈給當?shù)厝说摹H绱藗髡f,數(shù)不勝數(shù)。
七、吟詠茶葉的作品
在古代,出現(xiàn)過不少歌頌茶葉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中有"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這里所說的茶歌是指陸羽所做的六羨茶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此外,唐代還有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等。當然,茶歌來自生活,主要以民間創(chuàng)作為主。即便是文人參與,也只是由他們從民謠中整理再編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時期,杭州富陽一帶有一首廣為流傳的《貢茶鯽魚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檢事韓邦奇據(jù)民間的《富陽謠》改編而成。這首歌以當?shù)夭柁r的口吻,通過痛徹心扉的質問,表現(xiàn)出對采辦貢茶和貢魚所受到的侵擾。韓邦奇也因為為民請愿反對進貢茶葉而觸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類茶歌,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chuàng)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傳的茶山歌,其歌詞非常有民間生活氣息,如:"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古時詠茶的詩也不勝枚舉,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詩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晉代孫楚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左思的《嬌女詩》;南朝宋王微的《雜詩》。其中,"洛陽紙貴"的左思,在其五言敘事長詩中,描寫了兩個豆蔻年華的小女孩,她們天真爛漫,在花園中追打嬉戲。游戲得口渴了,便急著烹茶以飲。為了更快喝到茶,她們"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詩中的鼎是一種用來煮茶的三足兩耳食器,但并非專門煮茶的器具。因為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與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學家鮑令暉的《香茗賦》。鮑令暉是著名文學家鮑照的妹妹。她出身貧寒,卻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文獻記載她有《香茗賦集》一書傳世,遺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詩歌總集《玉臺新詠》也收錄了她的詩作。艱難生活的歷練,促成了鮑令暉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讓她留下了不少詩文佳作。詩論家鐘嶸夸贊:"令暉歌詩,往往嶄絕清巧。《擬古》尤勝,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僅存詩七首,都與茶無關。她在《香茗賦》中究竟如何寫茶,后人無從知曉,實乃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