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的價格策略
茶葉的價格國家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標準,不是菜市場的水果蔬菜那樣,價格有相關部門控制,茶葉不被控制,主要是看你的成本是多少,至于零售價利潤至少50%以上吧。
你的成本也就是你茶葉的成本價+包裝費用+人工費用+店鋪租金+裝修等等。
你算好你的最終成本,批發(fā)和零售自己看著定價唄,你不可能賠錢賣啊
2. 茶葉價格策略分析
謝邀。
老實說,如果是買英德綠茶、英德紅茶的話,這個價格真是貴上天了。作為廣東的紅茶之鄉(xiāng),英德盛產的是紅茶,是英德紅茶、英紅九號的原產地。當然,也有生產英德綠茶,但量相對較少。三者的價格從低到高,依次為英德綠茶、英德紅茶、英紅九號。
英德綠茶:向茶農批發(fā),一般20-30元一斤;零售的話,一般百元以內一斤;
英德紅茶:向茶農批發(fā),一般40-50元一斤;零售的話,一線城市的水平,基本一百多塊一斤。
英紅九號:英紅九號是茶科所研發(fā)培育出來的紅茶,英紅九號是英德生產的紅茶中的精品,全部人工采摘,采摘鮮葉標準要求保持嫩勻鮮凈,一個工人一天僅可以采20斤左右的茶青,需要5斤茶青加工成一斤干毛茶。正宗的英紅九號,價格從一百斤一斤到上千元一斤不等,像茶科所出品的英紅九號,等級高的如金毫價格甚至去到上萬元一斤。
(英紅九號按照等級分依次為金毫、金毛毫、金英紅、英紅九號)
那么,決定茶葉價格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歸根結底是由茶葉的品質&茶葉的品牌兩方面決定。
一、品質決定價格
。茶葉品質越好,茶的價格就越高;反之亦然。而決定茶葉品質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點:原產地:原產地,即茶的生長環(huán)境。而原產地的重要性,就正如米斯托吳所說:“茶的山場和生長條件,這是影響茶基底的最根本的條件。”正常情況下,原產地所產的茶青,其品質會比非原產地產的要高。
采摘時節(jié):采茶共有三個時間段,春、夏、秋。春茶產量少,鮮葉的品質最高;夏茶產量最高,品質最一般;秋茶香氣比較突出,品質中規(guī)中矩。
采摘嫩度:有全茶芽(金駿眉)、一芽一葉(西湖龍井)、一芽二葉等。芽越多越嫩,做出來的茶品質越好;反之亦然。
制茶工藝:好的原葉如果沒有好的工藝加持,終究是無法成為一杯好茶。所以說,制茶工藝決定口感。而評價制茶師傅的制茶水平,可以從干茶的外形、香氣、滋味、葉底四個維度進行考量。以英德紅茶為例,加工得好的,出品是甜香的;加工得不好,會有青氣,且有酸澀感。
(如果你只是向茶農買茶的話,就可以忽略第二點了。因為茶農基本沒有什么品牌而言,只要關注品質即可。)
二、品牌影響價格。
眾所周知,品牌具有溢價作用。品牌不僅能使產品賣更高的價格,同時還可以避免單純的價格競爭,保持產品價格的穩(wěn)定性。
生活中往往有這么一幕:同樣的衣服,如果在街邊小攤買,一般要價幾十元,你還嫌貴,想砍價;如果到了知名專賣店,人家標價幾百元,你就覺得這個衣服值這個錢。這就是品牌溢價作用。它可以使同樣的產品賣更高的價格,因為品牌帶給消費者的附加值是從路邊攤上買不到的。
用到茶身上,道理亦如此。如果你要買知名品牌的茶,那么價格也會比普通品牌甚至是無品牌的產品要高。高在哪里呢?首先,選擇品牌意味著縮短你選擇的時間成本;其次,品牌的宣傳推廣費用;第三,產品包裝;第四,身份地位的象征;第五,品牌附加服務、品質承諾等。
看到最后的朋友點個贊支持一下哈。MUA~老板說了,一個贊,加一只雞腿~~
如果你對茶感興趣,可以關注茶香莊CEO TEA ,大家可以多多交流~~
3. 茶葉的價格定位
對大部分綠茶來說,先從茶葉原料上區(qū)別:茶葉芽形狀越小采摘時間越早價格越貴。明前核心產地的西湖龍井要賣到幾千一斤,采摘的都是早春細嫩芽頭。而谷雨后的黃色毛峰只需要幾十塊一斤,茶葉外形大,多是采摘的一芽三四葉的粗老原料。
4. 茶葉價格策略方案
一、同價銷售法
一家超市,起初生意蕭條很不景氣。一天,店主靈機一動,想出一招:只要顧客出十元人民幣,便可在店內任選一件商品(店內商品都是同一價格的)。這一招正是抓住了人們的好奇心理。盡管一些商品的價格略高于市價,但仍招來了大批顧客。
在比較流行的同價銷售術中,還有分柜同價銷售,比如有的小商店開設一元錢商品專柜,而一些大商店則開設了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商品專柜。
二、分割法
價格分割是一種心理策略,賣方定價時,采用這種技巧,能造成買方心理上的價格便宜感。價格分割包括下面兩種形式:
較小的單位報價。例如,茶葉每公斤十元報成每50克0.5元,大米每袋一百元報成每公斤一元等等。巴黎地鐵的廣告是:“只需付三十法郎,就有兩百萬旅客能看到您的廣告?!?/p>
用較小單位商品的價格進行比較。例如,每天少抽一支煙,每日就可訂一份報紙;使用這種電冰箱平均每天0.2元電費,只夠吃一根冰棍!記住報價時用小單位。
三、低價法
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這是千百年的經驗之談,你要做的事就是消除這種成見。
這種策略是先將產品的價格定得盡可能低一些,使新產品迅速被消費者所接受,優(yōu)先在市場取得領先地位。由于利潤過低,能有效地排斥競爭對手,使自己長期占領市場。這是一種長久的戰(zhàn)賂,適合于一些資金雄厚大的連鎖便利店。
在應用低價格方法時應注意:高檔商品慎用;對追求高消費的消費者慎用。
四、安全法
價值十元的東西以二十元賣出,表面上是賺了,卻可能賠掉了一個顧客。
安全定價通常是由成本加正常利潤購成的。例如,一包瓜子的成本是八元,根據(jù)快消品行業(yè)的一般利潤水平,期待每包瓜子能獲二元的利潤,那么,這包瓜子的安全價格為十元。安全定價,價格適中。
五、非整數(shù)法
這種把商品零售價格定成帶有零頭結尾的非整數(shù)的做法,這是一種極能激發(fā)消費者購買欲望的價格。這種策略的出發(fā)點是認為消費者在心理上總是存在零頭價格比整數(shù)價格低的感覺。
這個我們經??吹揭恍┥唐范▋r為9.9元,9.8元,買者絡繹不絕,貨物很快銷售一空。同品質等價10元的商品,常常無人問津,就是利用消費者的這種低價格心理了。
六、整數(shù)法
對于部分高檔商品,適合使用整數(shù)法定價。這是因為,高檔豪華的商品的購買者,一般都有顯示其身份、地位、富有、大度的心理訴求,如一百萬美元的豪華轎車,正迎合了購買者的這種心理。
對于高檔商品、耐用商品等宜采用整數(shù)定價策略。
七、弧形數(shù)字法
據(jù)國外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在生意興隆的便利店中商品定價時所用的數(shù)字,按其使用的頻率排序,先后依次是5、8、0、3、6、9、2、4、7、1。這種現(xiàn)象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究其根源是顧客消費心理的作用。
帶有弧形線條的數(shù)字,如5、8、0、3、6等似乎不帶有刺激感,易為顧客接受;所以,在商場和便利店商品銷售價格中,8、5等數(shù)字最常出現(xiàn)。
在價格的數(shù)字應用上,應結合我國國情。很多人喜歡8這個數(shù)字,并認為它會給自己帶來發(fā)財?shù)暮眠\;4會被被人忌諱;7人們一般感覺不舒心;6因中國老百姓有六六大順的說法,6字比較受歡迎。
八、習慣法
許多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其價格已形成了消費者所共知的基本價格,這類商品一般不應輕易漲價。但是,如果商品的生存成本過高,又不能漲價該怎么辦呢?可以采取一些靈活變通的辦法,如可以用同等品質而更優(yōu)惠的原材料替代原來較貴的原材料等。
九、分級法
成功企業(yè)家能生財有道,是因為在制定產品銷售價格時,總是考慮顧客的購買能力。根據(jù)不同購買能力的人,使用不同的用料,生產出不同等級的產品,進行分等級定價。商品價格是否合理,關鍵要看顧客能否接受。
當然,無論哪一種方法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聰明的商家總會在不變中求變。
5. 茶葉的價格策略和營銷手段
全球茶葉產銷量齊升,中國茶葉市場供應增加較快,綠茶、烏龍茶占主要地位
茶/茶飲品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葉行業(yè)的上游為茶葉種植,上游行業(yè)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到茶葉產品原材料的供應數(shù)量與品質;下游是終端消費者與茶葉深加工行業(yè)。
近年來,全球茶葉市場需求持續(xù)增長,其中,亞太地區(qū)的綠茶消費增長強勁,而北美、西歐的紅茶市場也已發(fā)展成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的茶葉消費量約為544萬噸,2015-2017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3%,預計2018年消費量為567萬噸,到2020年全球茶葉消費量將超600萬噸。
同時,全球茶葉產量穩(wěn)步增長,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產量共557萬噸,2015-2017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5%。預計2018年全球茶葉產量為576萬噸,到2020年產量將超600萬噸。
在國內市場,由于茶園面積穩(wěn)中增長,湖北、貴州、陜西、江西等省在2017年種植面積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茶葉產量在2017年達到258萬噸。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wěn)步增長。2013-2017年,國內茶葉產量、消費量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7.6%、6.0%,預計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消費量將分別在277.6、204.5萬噸左右。
目前,茶葉市場中綠茶、烏龍茶占據(jù)主要份額,2017年二者比重分別為61%、13%;但近年的產量比重在下降。同時,普洱茶、紅茶、白茶等其他茶葉份額逐漸提升,紅茶、黑茶、白茶、黃茶等茶類占26%。此外,市場上的柑普茶、柑紅茶、花草茶等特色產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飲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產品也在增加。
茶葉產業(yè)提檔升級,多元化、品牌內涵、健康消費成趨勢
前瞻認為,當前國內茶葉市場已經出現(xiàn)了如下趨勢。
茶葉產業(yè)提檔升級。
茶葉是重要經濟作物,也是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但是,我國茶產業(yè)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差距明顯,影響了茶產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從消費習慣來看,隨著消費群體進一步細分,多元化的消費將成為茶葉市場的新趨勢。茶葉天然、健康的特點以及對茶文化的推廣,使茶葉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茶葉的主要消費人群也從中老年男性為主向各類人群擴散。不同類別的消費者對茶葉的消費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
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與品牌內涵。
目前我國茶葉行業(yè)企業(yè)數(shù)量多而分散,企業(yè)整體規(guī)模不大,作坊式小企業(yè)較多,達到一定規(guī)模并擁有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yè)鏈的品牌企業(yè)較少。隨著國內消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茶葉的品質、安全日益重視,己經由購買非品牌茶葉逐步轉向購買品牌茶葉。
品牌內涵變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費者感知且獨具特色的品牌將嶄露頭角。
未來幾年,茶行業(yè)“品類強,品牌弱”的局面還會長期存在,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質化和簡單粗放的品牌建設思維。在對消費者的調研中,“品牌”成為消費者選購茶葉時的首要關注因素,消費者對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價接受度遠遠超過想象。另一方面,新的業(yè)務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將為茶企帶來更多的機會。從“+互聯(lián)網”、“+旅游”、“眾商模式”、“私人訂制”等新的業(yè)務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斷出現(xiàn)。
健康主題的消費需求日趨強烈。
飲茶是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質的習慣,符合現(xiàn)階段消費者對健康和高生活品質的訴求。飲茶人群的增長帶動著茶葉市場規(guī)模擴張,促使茶業(yè)企業(yè)擴大生產,使一些品牌認可度高的茶葉企業(yè)脫穎而出。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有機茶類似的健康類食品,必然將進入千家萬戶;在食品安全丑聞不斷爆出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更加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綠色的食品。
——以上數(shù)據(jù)和分析參考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茶葉行業(yè)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6. 茶葉的價格策略怎么寫
1總結去年的銷售成績和不足。
2根據(jù)往年的銷售情況制定春茶,夏茶,秋茶采購計劃,調整茶葉品種級別。
3針對不同地區(qū)開發(fā)新客戶,開發(fā)新產品。
4做好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消費新趨勢聯(lián)系技術部門調整茶葉口味。
5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及相應的核心產品,做有根據(jù)的單品競爭做到空白市場植入。
6了解新的國家標準先期準備。
7溝通客戶,掌握第一手市場需求信息客戶永遠比我們更了解市場。
8做好陳茶的處理工作,能降價處理的就盡量處理,實在不行考慮窨花,拼配處理。
9制定新的一年返貨,促銷,宣傳等計劃打出預算,做的有的放矢。
10調節(jié)人員分工做到員工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茶葉知識及崗位專業(yè)技能,實行獎懲制度,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7. 茶葉產品定價價格策略
我舉個例子1、茶葉本身的成本,如:你購入了100斤毛茶,花費了5000元。
2、將毛茶包裝成成品茶這個過程,你的人工費用,比如這100斤,臨時工工錢每斤茶5元,也就是花了500元。
如果正式工人,領工資的到月發(fā)。
比如月工資每人2500,這一百斤茶2個工人花了3天,也就相當于2500/28(每天的工資)x3(3天)x2(2個人)=535元。
3、如果你采購的是紅茶,每個泡袋裝5g,那100斤茶需要1萬也泡袋,市場上普通泡袋6元一捆,一捆為100個,1萬泡需要100捆,也就是600元的包袋錢。
4、把茶裝入泡袋,臨時工大概在每斤10元,100斤也就是工人錢1000元,一般裝茶都是按斤走,顧10個人裝100斤茶也是1000元。
5、零散成本,如交通運輸+電費,就當從福建運回北京,發(fā)物流按200走,裝茶葉設備的電錢有20元足夠。也就是220元。那么這批茶到包裝好,你的成品茶葉成本就是5000+500(按臨時工算)+600+1000+220=7320元。一斤茶的成本也就是73.2元。(大概就這些,僅供參考)
8. 茶葉的價格策略分析怎么寫
第一:人群定位,百事可樂定位于年輕一代的選擇,將與可口可樂傳統(tǒng)可樂與新可樂區(qū)分市場,廣告、宣傳都在這個定位基礎上進行傳播,成功的將百事可樂推到了全世界。
第二:成分定位,茶飲料與汽水,康師傅將冰紅茶定位于年輕、極限的市場,并茶用利樂包裝將茶飲料用低價格推出,并在當時獨占鰲頭,成功后又推出綠茶瓶裝飲料,通過渠道直接覆蓋到市場。第三:脈動,維生飲料,運動補充飲料,在中國體育興起的時期推出,李連杰代言,迅速的占領了一席之地。第四:王老吉,中國傳統(tǒng)中藥飲料,功能性訴求,怕上火喝王老吉,通過賑災捐款銷量在中國超過可口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