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nóng)本草》一書“茶”字起源于“荼”,“茶”字從“荼”的簡化始于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荼”,在古書中一字多義,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蘆草之類的白花,成語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詞;三指茶葉。由于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文字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dá)得更加清楚、直觀,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畫,成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出于《爾雅釋木》:“槚,苦荼(即后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在中國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個(gè),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茶經(jīng)·一之源》)茶字是由荼字直接演變而來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茶、槚、*、茗、荈都曾用來表示茶。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稱謂 (一)荼的含義 苦菜 《爾雅·釋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对娊?jīng)·國風(fēng)·邶國之谷風(fēng)》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經(jīng)·國風(fēng)豳國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詩經(jīng)·大雅·綿》有堇荼如飴,一般都認(rèn)為上述詩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國吳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記苦菜的特征是:生長在山田或沼澤中,經(jīng)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苦菜條記:初春時(shí)生苗,莖中空,折斷時(shí)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隨風(fēng)飄揚(yáng)。 苦菜是荼的本義,其味苦,經(jīng)霜后味轉(zhuǎn)甜,故有其甘如薺、堇茶如飴。 茅秀 東漢鄭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類種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國之出其東門》有有女如茶,成語有如火 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認(rèn)為是指白色的茅秀。 茅秀是荼的引伸義,因苦菜的種子附生白芒,進(jìn)而由苦菜白芒引伸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澀味,所以,便用同樣具有苦味的荼(苦菜)來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進(jìn)一步引伸為蘆葦花,還有解釋為紫蓼、陸穢的。 (二)荼何時(shí)被用來借指茶 《爾雅·釋木第十四》,槚,苦荼。槚從木,當(dāng)為木本,則苦荼亦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從草的苦菜而是從木的茶。《爾雅》一書,非一人一時(shí)所作,最后成書于西漢,乃西漢以前古書訓(xùn)詁之總匯,由《爾雅》最后成書于西漢,可以確定以菜代茶不會晚于西漢。 西漢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認(rèn)為這里的荼指茶。因?yàn)?,如果是田野里常見的普通苦菜,就沒有必要到很遠(yuǎn)的外地武陽去買。王褒《僮約》定于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當(dāng)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稱謂 陸羽在《茶經(jīng)》七之事章,輯錄了中唐以前幾乎全部的茶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jì),荼(含苦荼)25則,荼茗3則,荼荈4則,茗11則,槚2則,荈詫3則,設(shè)1則。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則,約占總茶事的70%。槚、設(shè)都是偶見,茗、荈也較茶為少見。況茗是荼芽,荈是荼老葉,荼、茗、荈,其實(shí)是一。由此看來,荼是中唐以前對茶的最主要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