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的制作工藝流程包括哪些
綠茶,又稱不發(fā)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jīng)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綠茶為我國產(chǎn)量最大的茶類,產(chǎn)區(qū)分布于各產(chǎn)茶省、市、自治區(qū)。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chǎn)量最高,質量最優(yōu),是我國綠茶生產(chǎn)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占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行銷區(qū)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占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產(chǎn)花茶的主要原料。
二、綠茶制造工藝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fā)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fā)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綠茶的加工,簡單地可以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征。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fā)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chuàng)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fā),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fā)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2、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jīng)過攤涼后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jīng)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于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yè)已實現(xiàn)機械化。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發(fā)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發(fā)揮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曬干三種形式。綠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經(jīng)過烘干,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三、綠茶的品種
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yōu)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1、炒青綠茶
由于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
長炒青精制后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征。如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制后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葉底尚嫩勻;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現(xiàn)在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
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chǎn)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為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產(chǎn)于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歷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zhèn)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
扁炒青:因產(chǎn)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龍井:產(chǎn)于杭州市西湖區(qū),又稱西湖龍井。鮮葉采摘細嫩,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特別精細,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征。旗槍:產(chǎn)于杭州龍井茶區(qū)四周及毗鄰的余杭、富陽、肖山等縣。大方:產(chǎn)于安徽省歙縣和浙江臨安、淳安毗鄰地區(qū),以歙縣老竹大方最為著名。
在炒青綠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稱為特種炒青綠茶,為了保持葉形完整,最后工序常進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云霧等等。在此只簡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質最佳。外形條索纖細、勻整,卷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隱翠光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清鮮回甜;葉底幼嫩柔勻明亮。金獎惠明:產(chǎn)于浙江云和縣。曾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而得名,外形條索細緊勻整,苗秀有峰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2、烘青綠茶
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jīng)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特優(yōu)。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國主要產(chǎn)茶區(qū)都有生產(chǎn);尖形、片形茶主要產(chǎn)于安徽、浙江等省市。
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chǎn)于安徽軟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3、曬青綠茶
是用日光進行曬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chǎn)。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綠茶
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chǎn)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chǎn)于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chǎn)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2. 做茶葉的工藝流程
感謝邀請,本人專業(yè)生產(chǎn)桑葉茶,跟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如何制作桑葉茶的問題。
第一,桑葉茶是什么茶?
按照食品生產(chǎn)許可審查分類的單元,桑葉茶屬于代用茶,與蒲公英、絞股藍、大麥茶等相同,都是可以替代茶當做飲料的,桑葉茶用的原料主要就是桑葉,也可以搭配其他原材料,主要根據(jù)各自申報的具體單元和企業(yè)標準來決定。目前桑葉茶暫時還沒有國家標準,基本都是參考其他代用茶做的企業(yè)標準。
第二、桑葉茶有幾種?
就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桑葉茶來說,從工藝上來區(qū)分,有日照綠茶工藝、紅茶工藝、鐵觀音工藝、龍井工藝、普洱工藝等,主要就是以桑葉為原料,借鑒了不同種類的制茶工藝,制作而成。
從采摘炒制時間上來區(qū)分,又分為春茶、夏茶、霜后茶。
春茶一般是桑芽和嫩桑葉,夏茶一般是大桑葉切分,霜后茶一般是在十月底霜降之后采收炒制,因為霜桑葉可以入藥,有很好的功效,因此近年來很多地方開始加工霜桑葉茶。
從采摘原料的形態(tài)上區(qū)分,又分為桑芽茶和桑葉茶。桑芽茶就是以新鮮嫩芽為原料,整體炒制,桑葉茶一般都經(jīng)過切分,然后再進入炒制流程。
第三,如何制作桑葉茶?
以我本人炒制桑葉茶的工藝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1、采摘
一般采摘桑葉,應在早上,太陽沒有出來和剛出升的時候采,這樣保證桑芽的顏色不發(fā)深綠,做出來的桑葉茶茶湯才漂亮。
采桑芽的標準是一芽一葉。
我們一把的采摘時間是早上5點到8點,陰天可以采到9點。
2、清洗脫水
桑葉采回去后,經(jīng)過篩選后,會進入清洗流程,可以用流動的水來清洗,也可以用大池多次清洗,目的是相同的,去除桑葉表面的灰塵和附著物等。
清洗完成后,就要快速脫水,除去桑葉表面的水分。
3、萎凋
這個程序持續(xù)的時間較長,將清洗脫水后的桑葉,均勻攤開,是在一個陰涼通風的環(huán)境中,自然萎凋,時間大概是3個小時。
萎凋的作用,就是使桑葉中的水分自然揮發(fā),葉子萎蔫,青草氣也散失,同時桑葉中的酶活性增加,發(fā)生適度化學和物理變化。
4、殺青
目前常見的殺青方式有蒸青、炒青和微波殺青。
我們選用的是微波殺青,根據(jù)桑葉的特點,設定微波殺青溫度和傳送速度,保證一次性殺透。
殺青的主要作用是,進一步去除桑葉中的水分、使桑葉茶變軟,便于揉捻成型,同時進一步去除桑葉中的青草味兒,有利于良好香氣的形成。
5、揉捻
揉捻在桑葉茶炒制中是比較重要的,他直接關系到桑葉茶的味道和形狀。
揉捻的主要作用是,將殺青后變軟的桑葉縮小體型,卷曲變形,以利于炒制成型。同時,通過揉捻,破壞桑葉組織,使桑葉中的物質繼續(xù)發(fā)生變化,以利于香氣和營養(yǎng)物質的形成。
6,炒制
這是桑葉茶炒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少量的炒制,一般都是人工炒制,依靠個人手感和經(jīng)驗,把控火候。
大批量的炒制,都是依靠炒干機來完成的。
炒制需要和揉捻密切配合,掌握好火候,這樣炒出來的桑葉茶,形狀才漂亮。
以上就是我炒制桑葉茶的工序。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桑芽茶。請多指導。
3. 做茶葉工藝流程
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制茶的過程,簡單來說它主要包括下面的工序:萎凋、發(fā)酵、殺青、揉捻、干燥。不同的茶類就是制茶工序不同的搭配。綠茶的制作過程是:殺青、揉捻、干燥紅茶的過程主要是:萎凋、發(fā)酵、揉捻、干燥
綠茶,因為高溫殺青讓鮮葉中的酶失去活性,茶多酚被大量保留下來,極少氧化。
而紅茶則是人為的讓茶多酚氧化發(fā)酵,一般茶葉制作時是靠制作師傅的經(jīng)驗來控制發(fā)酵度的。
4. 茶葉的制作工藝流程包括哪些方面
綠茶:制作時不經(jīng)過任何發(fā)酵過程、采摘后直接殺菁、揉捻、干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鮮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為以鍋炒而成的炒菁綠茶,比方龍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溫蒸汽蒸煮的蒸菁綠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氣濃、后者有新鮮新綠感。代表茶有鴉河貢茶高山綠茶、碧螺春、西湖龍井
5. 茶葉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杜仲葉在它生長最旺盛時,或在花蕾將開放時,或在花盛開而果實種子尚未成熟時采收,以做杜仲茶。 杜仲茶是采摘杜仲樹的嫩葉,經(jīng)傳統(tǒng)的茶葉加工方法制作而成的健康飲品,品味微苦而回甜上口,常飲有益健康,睡前喝一杯特好,無任何副作用,保健價值極高,飲用方便。 萎凋:杜仲葉含水率70~80%,一般成熟葉含水75%(與茶葉接近)。萎凋程度宜輕,才可多制得“片形茶”;萎凋重,“末茶多”。萎凋攤放過程,應保持葉堆不發(fā)熱,防止紅變腐爛。 揉捻:用一般的傳統(tǒng)揉捻機揉20分鐘,使葉破碎,但由于杜仲膠的絲狀連接,往往呈串狀。 揉切:用轉子機切碎,方法與制紅碎茶的揉切相同。 發(fā)酵:杜仲葉的發(fā)酵進程很慢,發(fā)酵時間需6~8小時,葉色由深綠變?yōu)樨i肝色;香氣由青草氣轉為“紅茶”發(fā)酵葉香,并帶有熟蘋果香為適度。 烘干:與茶葉烘干類同。 按綠茶制法,只需將萎凋工序改為殺青,再省去發(fā)酵工序即可,其中揉捻、揉切、烘干與“紅茶制法”相同。 于杜仲葉回潮制法:干杜仲葉含水率約7%,應在100公斤干葉中加入140公斤清水,使它達到含水率為60%。已吸水回潮的杜仲葉需進行渥堆,使葉色由綠變暗褐,香味由粗青變純和,這個過程實際是酚類物質進行氧化,香氣成分重新進行組合。當堆溫上升到48℃時,必須及時翻堆降溫,否則會產(chǎn)生“熟老菱氣”,影響品質。渥堆過程,堆面變化慢,堆心變化快,進行翻堆使葉變化均勻是十分必要的。渥堆后,必須使葉色由綠轉為暗褐,香氣趨純,才為合適的渥堆時間。 揉捻、揉切、烘干、精制等工序與“紅茶型”制法同。 單純用杜仲葉制成的杜仲茶,香味往往帶青澀,部分消費者難于接受。為了調整其滋味,在純杜仲茶中加入30%左右的茉莉花茶或中上檔的烏龍茶,可改善滋味的適口性。
6. 茶葉的制作工藝流程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通常把茶葉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分為六大基本茶類,外加再加工茶類與代用茶類,七個茶類的制作方法各有不同,詳述如下:
一、 綠 茶
綠茶是我國生產(chǎn)的主要茶類之一。歷史悠久,產(chǎn)區(qū)廣、產(chǎn)量多、品質好、銷區(qū)穩(wěn),這是我國綠茶生產(chǎn)的主要特點。
加工方法
綠茶制作過程雖因不同成品特色的制作要求不同各異,但主要過程是一致的。均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
根據(jù)殺青和烘干的方法不同,綠茶可分為炒青、蒸青、烘青、曬青四大類。其生產(chǎn)工藝流程如下:
A、炒青:鮮葉→炒鍋(滾筒)殺青→揉捻(做形)→炒鍋(滾筒)→干燥
B、烘青:鮮葉→殺青→揉捻→烘干(火爐或燒機)
C、蒸青:鮮葉→蒸汽殺青→揉捻→干燥
D、曬青:鮮葉→殺青→揉捻→曬干
1、殺青 在幾道主要的工序中,殺青是為徹底破壞細胞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便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fā)青氣、發(fā)展茶香;三是改變葉子內含成分的性質,促進綠茶品質的形成;四是蒸發(fā)一部分水分,使葉質變柔軟,增加韌性,便于揉捻成形。
2、揉捻 目的是為了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為干燥成形打好基礎,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
3、干燥 干燥是決定綠茶品質的最后一關?!案稍铩边@個名詞,在制茶過程中不能簡單的認為僅是除去茶葉中的水分,而是在蒸發(fā)水分的同時,除了外形上有顯著改變以外,葉內發(fā)生著復雜的熱物理變化。
二、 黃 茶
黃茶在古時候有兩種,一是茶樹品種的關系,芽葉發(fā)黃;二是制作中悶黃?,F(xiàn)在稱之為黃茶的主要根據(jù)有兩點:首先由工序中心“悶黃”作用而定;其次是由“黃湯黃葉”的品質特征來源。凡具備上述兩點,才稱得上黃茶。
加工方法
黃茶的制作技術要求,鮮葉嫩度和大小一致,制工精細,包裝考究。品質特征除了共同點黃湯黃葉外,各種黃茶的造形和香味各有特點。
黃茶的特色工序是“悶黃”。指在鮮葉殺青將酶的活性充分破壞后,使葉片在濕熱作用下,葉綠素破壞,多酚類化合物和其它內含物進行轉化,及發(fā)生非酶促氧化反應,便芽葉呈現(xiàn)黃色。總體說來,黃茶的制作工藝主要包括殺青→揉捻→悶黃→復揉→烘干幾道工序。從發(fā)酵程度上來說,黃茶屬后發(fā)酵茶。
在黃茶制作過程中,葉綠素是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熱化學作用會引起氧化、裂解、置換等而被破壞,使綠色減少,黃色更加顯露出來,是黃茶呈現(xiàn)“黃湯黃葉”品質特征的主要原因。另外,糖類和氨基酸的含量都發(fā)生顯著變化,這些物質的轉化對黃茶的香味起著重要作用。
三、 黑 茶
黑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一大茶類。生產(chǎn)歷史悠久,產(chǎn)區(qū)廣闊,銷售量大,品種花色很多。成品茶現(xiàn)有天尖、貢尖、黑磚茶、花磚茶、特制茯磚茶、湖北青磚茶、云南緊茶等。黑茶是我國的主要邊銷茶,又稱“邊茶”。主銷內蒙、西藏、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加工方法
黑茶的初制,分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和干燥五道工序。其品質要求:外形條索卷折,色澤黃褐油潤,忌暗褐;內質香味純和,湯色橙黃,葉底黃褐,忌紅葉。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與紅茶的“發(fā)酵”不同,而是堆大堆緊,渥堆時間長,并先通過殺青,在抑制酶促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渥堆,是黑茶特有的制造技術。
黑毛茶經(jīng)分級整理后,便可壓制成型,制成形狀各異的成品黑茶。
四、 白 茶
白茶是福建省外銷特種茶之一。臺灣也有少量生產(chǎn)。白茶制法特異,不炒不揉。成茶滿披銀毫,呈白色,第一泡茶湯清淡如水,故稱白茶。
近代白茶據(jù)載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796年已有白茶生產(chǎn)。依鮮葉嫩度不同制成的成茶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純用大白茶或水仙品種肥芽制成的稱“銀針”;以大白茶品種的一芽二葉初展嫩梢制成的稱“白牡丹”;以菜茶嫩梢一芽二三葉制成的稱“貢眉”;制銀針時剝下的葉片制成的稱“壽眉”。
加工方法
白茶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干燥兩個主要工序,成品外形身披白毫,湯色清淡泛黃,滋味甜綿純爽,葉底微黃。從發(fā)酵程度上分,白茶屬微發(fā)酵茶。
五、 青 茶
青茶主產(chǎn)我國的福建、臺灣和廣東。青茶的品種花色眾多,皆以茶樹品種命名。烏龍品種采制的稱之為烏龍,水仙品種采制的稱之為水仙,鐵觀音品種采制的稱之為鐵觀音。同一茶樹品種因生長地區(qū)不同質量大不一樣,所以在青茶品種花色之前都冠以地區(qū)名稱加以區(qū)別。如安溪鐵觀音,武夷水仙,廣東鳳凰單樅等。
為了方便對外貿易,除了最優(yōu)和最差的品種外,其余的良種混合采制成一個花色品種,稱為“色種”。
加工方法
青茶總的制造過程是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干。其中做青是青茶的特有作業(yè)工序,是青茶品質特征形成的關鍵工序??梢哉f沒有做青工序也就沒有青茶的品質特征。
安溪鐵觀音
閩南青茶也是以茶樹品種命名,鐵觀音品種采制的稱鐵觀音,烏龍、水仙等品種采制的稱烏龍、水仙 。但是也有品種名稱與產(chǎn)品名稱不同的,如佛手品種采制的叫香椽,黃旦品種采制的叫黃金桂,還有許多混合品種采制的,制成的茶葉統(tǒng)稱為“色種”。
閩南青茶中,鐵觀音品質最佳,為閩南青茶之冠,而烏龍品質最差,其他花色居中。鐵觀音品種屬無性繁殖系,生長在福建安溪縣范圍內的品質最優(yōu),所以閩南青茶應以安溪鐵觀音為代表。
武夷巖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縣的西南,山上多巖石,茶樹生長在山坑巖壑之間,采制的青茶稱為“巖茶”。巖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色澤沙綠密黃,鮮潤光澤,泛“寶色”。不帶嫩葉和粗老葉,莖梗干凈。花果香郁高長,滋味濃醇甘爽,后味長具“巖韻”。湯色橙黃顯金圈。葉底肥厚、柔軟、透明、綠蒂黃底邊鑲紅。
廣東鳳凰單樅
廣東青茶主要產(chǎn)地是汕頭地區(qū),以潮安、饒平、陸豐為主產(chǎn)縣,產(chǎn)量占全省70%以上。主要品種有:廣東鳳凰水仙、梅占、茗花、奇蘭、黃旦、鐵觀音、烏龍以及福建水仙等20多個適制品種。其中鳳凰單樅以香高味深耐泡著稱,品質特佳,馳名中外。
鳳凰水仙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卷曲緊結而肥壯,色澤清褐,湯色黃艷而顯綠,滋味鮮爽濃郁甘醇,有天然花香,葉底青葉紅鑲邊。耐沖泡,連泡十余次,仍有香氣,甘味久遠。
臺灣烏龍
臺灣除烏龍茶外,還有包種,變色程度比烏龍輕,其制法與烏龍相類似。另外臺灣還有鐵觀音品種,仿安溪鐵觀音制法。在青茶類中,臺灣烏龍茶變色程度最重,紅色部分占全葉的56%,甚至達60~70%,包種為最輕,為13%,臺灣鐵觀音居中,為30%左右。
臺灣烏龍,白毫較多,呈銅褐色,湯色橙紅,滋味濃醇,尤以馥郁的清香冠臺灣各種茶類之上。因臺灣氣候溫暖,一年可四季采摘,春茶因雨水過多,色澤、湯色皆不好,香氣低,品質最劣。夏茶晴天多,品質最好,湯色鮮麗,香味濃烈,形狀整齊,白毫多。秋茶品質次于夏茶,但香氣較高。冬茶品質和春茶相似,香低,次于春茶。
六、 紅 茶
紅茶是我國生產(chǎn)和出口的主要茶類之一,素以香高、色艷、味濃馳名世界。我國紅茶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切細紅茶和紅磚茶等。
加工方法
紅茶的制作分萎調→揉捻→發(fā)酵→干燥四道基本工序。各地工夫紅茶形質雖異,但其制法基本相同。鮮葉加工過程,是根據(jù)鮮葉內在的化學成分及其變化規(guī)律,人為地創(chuàng)造變化條件,促進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形成。鮮葉加工是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對紅茶色、香、味的形成起主導作用。
在紅茶制作中,“發(fā)酵”工序是其品質特征形成的重要工序。目的在于促進內含物發(fā)生深刻變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準備基質。紅茶發(fā)酵的實質是以多酚類化合物深刻氧化為核心的化學變化過程。這一化學變化的結果,就是產(chǎn)生茶黃素、茶紅素以及茶褐素等產(chǎn)物,從而形成了紅茶“濃、強、烈”及“紅湯紅葉”的品質特征。
七、再加工茶(代表:花茶制法)
花茶是選用香花和茶葉窨制而成,亦稱熏花茶或香花茶,簡稱花茶。
花茶種類繁多,一般以所用香花定名,主要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等。上述每種花茶又因所用茶類(原料)不同,有著各種不同的產(chǎn)品。如茉莉大方、玫瑰紅茶、桂花烏龍、桂花龍井等等。
各種花茶的香味各具特色,但對于花茶的品質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高級花茶均要求香氣鮮濃、持久純正;滋味濃醇鮮爽;湯色清徹明亮;葉底嫩勻明亮。
加工方法
花茶種類很多,窨制方法大同小異。茲以茉莉花茶為例,略述窨花技術。
窨制程序:茶坯→復火→白蘭花打底→窨茉莉花→通花散熱→收堆續(xù)窨→出花篩分→烘干。
(1)、茶坯處理 主要為茶坯烘干和冷卻。烘干的目的有二:一為茶坯干燥,增加吸香能力;二為烘后保持一定茶溫,便于香花吐香。
(2)、鮮花處理 采花時間宜遲不宜早,因為茉莉花習性是夜間開放,故在下午3點左右開采最宜,從而既保證了鮮花在夜間準時開放,又能保證了鮮花足夠的成熟度。鮮花采摘后,要及時進行分級與“養(yǎng)花”。
(3)、花茶窨制 茶坯攤置與鮮花養(yǎng)護工作完畢,便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窨制。
窨花拼和 將茶坯與鮮花按一定的比例拼和,一般每一窨次每擔茶坯下30~50斤鮮花為宜,但也有高檔茶下 80斤甚至更多的。拼和拌勻后一般以625px左右的堆高為宜,從而使茶堆在鮮花呼吸作用下逐步升溫,完成鮮花吐香、茶坯吸香的過程。
通花散熱 由于鮮花呼吸作用,窨品堆溫度會不斷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鮮花吐香停滯而產(chǎn)生“悶死”或“燒花”現(xiàn)象,故當窨品堆溫度達到45OC左右時,要適時將窨品堆攤開,散發(fā)熱量,這種方法叫“通花散熱”,簡稱“通花”。正確掌握在窨品的“通花散熱”,是提高花香味濃、鮮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收堆續(xù)窨 通花散熱后,當窨品溫度下降到35~38OC時,為使茶葉繼續(xù)吸收花香,再將攤開的窨品重新堆起來,這一過程叫做收堆續(xù)窨。
起 花 當鮮花的大部分香氣被茶坯吸收,花瓣也趨于萎蔫時,要將花與茶坯進行及時的分離,以防花渣產(chǎn)生的氣味污染茶坯。起花操作時間要盡量縮短,并對起花后的茶坯及時干燥。
復火干燥 茶坯在吸收花香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水分,一般由原來的5%左右升至13~15%。此時的茶坯不僅含水量高,而且有一定的溫度,極易氧化變質,因此要及時干燥。
以上過程,在窨花技術上稱為“一窨”,如此反復則為二窨、三窨,一般花茶檔次越高,窨次越多。
提 花 經(jīng)過一至多次窨花的茶葉,最后用少量的鮮花(一般按8~10斤/擔)再窨一次,此次窨花不經(jīng)“通花”,當茶坯含水量達到成品要求時即行“起花”,且不用干燥而成成品。此謂提花。
提花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花茶的表面香氣,以提高花茶的鮮靈度。提花對花的要求非常高,必須選粒大飽滿、花色潔白、質好的鮮花,水花不能用于提花?;ú璧闹谱鞴に囍兄恍枰淮翁峄ǎ行└邫n茶甚至不提花而直接出成品。
八、代用茶
代用茶:是指選用可食用植物的葉、花、果(實)、根莖等,采用類似茶葉的飲用方式(通過泡、煮等方式來飲用)的一類產(chǎn)品的俗稱。代用茶分為葉類、花類、果類和根莖類以及多方配伍類等多種成品形態(tài)。
同于茶的飲用方式,一般由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食品分類中的“藥食同源類”、“可用于保健品類”兩類物品中的單種或多種物品組成,用這些植物的根、莖、葉或者果實制成的茶制品。單品初制多由烘干制作而成,然后以達到不同的保健目的而單方或多方配伍供人飲用。
7. 茶葉的制作工序有哪些
目前,六堡茶按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傳統(tǒng)工藝六堡茶”和“現(xiàn)代工藝六堡茶”。(有的茶友也會把它們稱為“農(nóng)家茶”和“廠家茶”)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兩種工藝的六堡茶,在購買的時候又應該如何選擇呢?(內容有點長,望愛茶愛學習的你耐心讀完)
1.從歷史中看工藝的發(fā)展
首先,我想帶大家先來回顧一下歷史,看看為何如今市場上會出現(xiàn)兩種工藝的六堡茶。
大家都知道,六堡茶歷史悠久,但在過去,關于其制作工藝的文字記載卻十分稀少,如今我們也只能從一些老制茶人的口中,或者從相關學者的研究資料中梳理出六堡茶工藝的發(fā)展歷程??v觀歷史,我認為六堡茶工藝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階段:
階段一:清中期 ~ 20世紀50年代(關鍵詞:堆悶、炊蒸壓簍)
在清朝中期,大量的華人為了謀生計、躲避戰(zhàn)亂,漂洋過海遷徙到南洋。因為當?shù)貧夂蜓谉岫酀?,具有祛濕功效的六堡茶在南洋開始盛行。這個商機被敏銳的本地和廣東商人察覺,他們很快便開始進入六堡鎮(zhèn)設莊收茶,然后把茶葉沿著水路(茶船古道)運往穗港澳等地,經(jīng)過重新包裝后銷往南洋。
在過去,六堡茶的制作工藝相對簡單,都是按照舊法相沿,經(jīng)過殺青和烘干后,便售于茶行或者茶販。但隨著六堡茶出口量的擴大,六堡茶的制作工藝開始有了發(fā)展。
▲茶船古道線路圖
首先,因為當時生產(chǎn)力有限,茶農(nóng)每天會有一部分的茶葉來不及當天制完,只能把它們揉捻后堆放在一起,等第二天再處理。很快,大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夜堆悶的茶葉,苦澀味大大減輕,滋味變醇厚,口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于是茶農(nóng)便把“堆悶”加入到了六堡茶的制作工序中。
此外,為了節(jié)省茶葉長途運輸空間,減少茶葉在運輸過程中的壓碎損耗,茶商們決定把茶葉炊蒸變軟,然后壓入竹籮。想不到這么一個偶然的操作,讓六堡茶的口感變得更醇和。因此,后來大家把“炊蒸壓籮”也作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特有的工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這一時期,六堡茶的工藝逐步發(fā)展為:殺青、揉捻、堆悶、復揉、烘干、炊蒸壓籮晾置、晾干。這基本上就是如今我們所稱的“傳統(tǒng)工藝”。
階段二:20世紀50年代(關鍵詞:焗堆工藝、入窖陳化)
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開始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政策。與此同時,中國茶業(yè)公司廣州分公司在梧州設立辦事處,并在梧州的角嘴路設立茶葉精制工廠(即后來的梧州茶廠),負責六堡茶的加工生產(chǎn)。
大量的六堡毛茶被運送到茶廠,經(jīng)過統(tǒng)一的加工生產(chǎn)后,再運到穗港澳轉運出口。這個時期的六堡茶工藝,在沿用過去做法的基礎上,茶廠對蒸茶的工具進行了改進、對茶葉篩分與除雜的工藝也進行了完善。
此外,因受到過去“堆悶”和“炊蒸壓籮”的啟發(fā),在最后的炊蒸壓籮之前,再增加了一道“焗堆”的工藝。所謂“焗堆”,就是把經(jīng)過炊蒸的茶葉堆在一起。其目的是為了讓茶坯在濕熱作用下進行發(fā)酵,改善滋味和湯色。
同時,因茶廠坐落在珠山腳下,那里的防空洞自然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存放茶葉的地方。茶葉被蒸壓入籮后,都會放到防空洞里晾置陳化。久而久之,大家發(fā)現(xiàn),防空洞優(yōu)良的溫濕度和微生物環(huán)境更有利于六堡茶的陳化,經(jīng)過入窖的六堡茶,有著獨特的風味。因此,“入窖陳化”成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這一時期,六堡茶的工藝逐步發(fā)展為:殺青、揉捻、堆悶、復揉、烘干、除雜、篩選、初蒸、焗堆、復蒸、壓籮、晾置、入窖陳化。
▲梧州茶廠的茶窖
階段三:20世紀60 ~ 90年代(關鍵詞:冷發(fā)酵、渥堆工藝、成形)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茶商反饋當時工藝生產(chǎn)出來的六堡茶湯色不夠紅濃明亮,不能很好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于是,在當時中國茶葉出口公司廣西省支公司的領導下,組織技術力量對生產(chǎn)工藝進行研究,改進發(fā)酵工藝,嘗試以“加水”冷發(fā)酵的渥堆方式取代原有的“焗堆”熱發(fā)酵。
1958年,試產(chǎn)現(xiàn)代冷水渥堆工藝的六堡茶獲得成功,同年開始部分量產(chǎn),直至1965年開始全面采用。至此,“加水”的冷發(fā)酵工藝與原“焗堆”的熱發(fā)酵工藝共同成為了六堡茶精制加工的兩大分支,六堡茶的“現(xiàn)代工藝”開始成形。
▲早期照片,渥堆車間里工人們正對茶堆灑水進行發(fā)酵(麥朝樞攝)
階段四:二十世紀末 ~ 至今(關鍵詞:成熟穩(wěn)定、標準化、創(chuàng)新)
2000年前后,普洱茶的興起帶動了國內的黑茶熱,六堡茶在國內的銷量開始逐步增大,為了提高六堡茶的產(chǎn)能,穩(wěn)定茶葉的品質,各家茶企在各自生產(chǎn)設備和流程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完善,但整體的制作工藝跟上述第三階段基本保持一致,相對而言,生產(chǎn)技術要比以前更加成熟。
同時,因為國內市場需求呈多樣化,除了現(xiàn)代工藝的六堡茶,用過去舊時候工藝制作的六堡茶也有不少追捧者。于是,兩種工藝的六堡茶在市場上并存,共同豐富著六堡茶這一品類,滿足著國內廣大六堡茶愛好者的需求。
后來,相關部門為了規(guī)范和統(tǒng)一整個六堡茶行業(yè),先后制定并發(fā)布了十多項六堡茶標準。這意味著,六堡茶制作工藝進入了成熟與穩(wěn)定發(fā)展的階段。
現(xiàn)代工藝:
傳統(tǒng)工藝:采用殺青、初揉、堆悶、復揉、干燥、篩選、拼配或不拼配、汽蒸或不汽蒸、壓制成型或不壓制成型、陳化或不陳化,不經(jīng)渥堆發(fā)酵的工藝。
2.如何正確看待兩種工藝?
從上面的歷史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六堡茶的工藝是伴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在不斷的發(fā)展,現(xiàn)代工藝是在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而來,兩種工藝一脈相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們分別代表著六堡茶制作工藝的歷史與現(xiàn)狀。
在最近十多年,六堡茶在國內的銷量日益增大,為了滿足更廣泛的人群需要,茶企們也開始在制作工藝上做出了很多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的六堡茶新品類。所以,我們要用“變”的思維去看待六堡茶工藝的發(fā)展。
今天的傳統(tǒng),是昨天的現(xiàn)代;
今天的現(xiàn)代,是明天的傳統(tǒng)!
3.兩種工藝該如何選擇?
食物都分寒、涼、溫、熱的屬性,六堡茶因兩種工藝上的差別,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茶性,飲用六堡茶必須與個人體質特征相搭配,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傳統(tǒng)工藝六堡茶因為只經(jīng)過“堆悶”,而沒有經(jīng)過渥堆發(fā)酵,所以發(fā)酵程度較輕,茶性涼,飲用后能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所以適合熱性體質的茶友。但經(jīng)過長期陳化或者選用“焗泡”的方式,其茶性可以轉溫。
現(xiàn)代工藝六堡茶發(fā)酵程度相對要高一些,茶性溫,飲用后有溫中、補虛、祛寒的作用,適合寒性體質的茶友。
除此以外,大家還可以根據(jù)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選擇不同茶性的六堡茶。
隨著六堡茶在國內市場的進一步擴大,相信它的制作工藝還會有不斷的發(fā)展。六堡茶微刊將會為大家講述更多關于六堡茶工藝的知識,請大家保持關注。